? ? ? ? 抓住暑假的尾巴,享受最后幾天的逍遙,今天用了兩個時重溫經典電影《羅馬假日》。
? ? ? ? 我覺得,所有喜歡《羅馬假日》的人,大概都是因為喜歡奧黛麗.赫本才愛上這部電影的吧。王開東老師的《中學語文電影課》并沒有專門講赫本的影片,卻選擇了赫本在《羅馬假日》中的劇照做封面。在奧黛麗.赫本“清水出芙蓉”般的美麗純真與優雅氣質面前,簡直沒有人有抵抗力的。看電影的時候就在想,奧黛麗.赫本與費雯麗誰更美一些呢?雖然費雯麗也是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但,相比較之下,能夠去掉那個“之一”的還是赫本。這個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神”的天使,以她的清麗、純真、優雅、善良,幾乎滿足了我們對于傳統女性美麗的所有想象。除了她,我想不出還有誰能如此完美地演繹安妮公主那份真純率性、自然自由的美。
? ? ? ? 68年前的老電影,懷舊的黑白片,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故事,想不起來第一次看的時候是什么感覺了,也不知道看了幾遍了,而這次,竟然是實實在在地流淚了。“現在我必須離開你,我會走向那個角落然后轉身。你一定要呆在車上,然后開車離開。答應我,不要看著我走過街角,只要像我離開你一樣離開我。”當安妮公主說出這幾句話時,眼淚便止不住地洶涌而出。人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即便貴為公主!
? ? ? ? 王開東老師說:“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個豐富的文本,觀閱電影也就是解讀文本,積淀人生。……每一部電影還是一部偉大的寫作……任何一部電影都包含了文本寫作的手法,每一部電影都是文章寫作的一個全息系統。”
? ? ? ? 用孫紹振教授的文本解讀法來看這部電影,就是在情節上把人物打出常軌——公主出逃,在性格上造成人物外在身份(優雅端莊、公務纏身的公主)和內在心理(天真率性、渴望自由的普通生活)的錯位,理性選擇(承擔起對家庭和國家的責任)和情感傾向(享受普通人的愛情)的矛盾。男主人公喬也經歷了內心的動蕩、情感與理性之間的矛盾。在公主那里,家國責任戰勝了個人情感。于是,初遇,即是永別。而當喬最終放棄可以賺大錢的獨家新聞時,情感邏輯則超越了理性邏輯。于是,不擇手段地新聞炮制升華為陪你實現愿望的浪漫愛情。打動人心的,正是這重重心理錯位,所以,這部電影雖然沒有深刻的哲理與深邃的主題,卻也創造了經典的審美價值。
? ? ? ? 結尾喬一個人落寞地走出大廳,相信每一個觀眾都期待著在他身后那扇門口,公主會再次出現。然而,沒有。這一別,真的是永不再見了。愛,停留在最美的地方。羅馬,因而成了“各有千秋”之外最難忘的回憶。
? ? ? ? 放在心底的,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