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是突然變壞的。在孩子有父母不能接受的行為之前,他的很多行為已經在向我們呼救,只是父母并不了解這種行為背后所包含的意義。今天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案例中孩子行為所代表的心理狀態。
孩子常常依偎在媽媽身邊:
這種舉動是一種失去勇氣和在學校遭受挫折的表現。
孩子為家人做飯:
孩子有合作感的一種表現。
孩子以嬰兒的方式來說話:
他渴望得到寵愛,他認為從模仿嬰兒的舉動中可以得到好處。
他懼怕黑暗:
被溺愛孩子的一種常見表現。
他吃東西特別講究:
他很渴望別人關注他,即使在吃飯的時候也是這樣。
他和別的孩子打架;他把自己的玩具帶到學校去。
他不適應學校規則,他在學校經常挑戰學校規則。他是希望制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學校。
他口算不好。
他在社會意識及與之相配的邏輯方面存在欠缺。
他的算術很差。
他是個被溺愛的孩子,這是他在學校最大的困難,因為算術所涉及的是社會邏輯,而被溺愛的孩子恰恰缺乏這種社會邏輯。
他老忘記老師的作業,丟三落四。
他在學校遇到了某些挫折,學校生活過的并不如意。
他對自己的哥哥/姐姐不服氣,有時還會和哥哥/姐姐發生激烈的爭斗。
對他來說,哥哥/姐姐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哥哥/姐姐可能是個好孩子,他和哥哥/姐姐競爭的唯一手段就是盡量表現出壞的一面。
他從來沒有取得過好成績;
對他來說,學校并不適合。他對學校生活缺乏準備。進入學校可以測試他的合作能力,但過去父母沒有對他進行過這方面的訓練。對孩子來說,最能培養這種合作精神的人是媽媽。
他只喜歡和比自己年幼的孩子交往。
孩子愿意與比自己更小的孩子交往,其目的是想讓一切對他來說變得更容易掌控一些,也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希望自己成為年幼者的領袖。
他會欺負自己年幼的弟弟。
他希望成為領袖,而弟弟不順從他,他就欺負弟弟。他是一個愛自吹自擂的人,并流露出優越感。然而實際上,他所流露出的是一種優越情結。從這種優越情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實際上在內心深處備受自卑感的困惑,由于別人對他的評價太高了,當遇到不能解決的困難時,他便會因為失敗而低估自己。而正因為他對自己的低估,導致他不得不通過某種方式進行補償,這種方式就是自吹自擂。欺負弟弟是掩飾他自己弱點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