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寂寞沙洲孤鴻影,寒枝撿盡哪堪棲?

寂寞沙洲孤鴻影,寒枝撿盡哪堪棲? ――淺談蘇子《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局作》 我一直喜歡蘇軾,世人喜稱東坡,以表喜愛之情。我則愛叫蘇子,仿佛以之為友。

確實,一直以來,他都以一個友人的身份在我的思想中存在。每每孤獨彷徨,憶及蘇子,就會重拾已經遺忘的豁達灑脫――那是一種精神,一種士大夫的豪氣,一種落寞而不落魄的無奈,一種悲壯但不悲凄的灑脫。

這首詞,初讀在初中,尚且年幼,只感其詞韻;二讀在高中,已近弱冠,略通其悲懷;再讀是如今,初涉人世,竟有萬般感慨!

這首詞傳為蘇子初貶黃州定慧院,任團練副使時所作。烏臺詩案余寒未盡,又遭此顛簸,從朝堂的高地一落千丈。說人生逆境實不為過。蘇子雖把一家人安頓的十分妥當,可是心里自然是有無數苦悶和孤寂無處訴說。無處訴說就只好交給筆尖,交給詩詞。所以此詞讀來會覺幾分凄涼悲寂,可是細細玩味,卻可悟出一點點什么微妙的東西,讓人心里突然一驚,宛如被一枚細小的刺輕輕扎到。

讀畢全詞,合卷冥思,會有兩個形象特別突出――一個幽人,一只孤鴻。幽人是“我”,是孤獨的詞人,在夜深時分,踱步院中,見缺角的彎月仿佛掛在梧桐枝頭。夜更深,滴漏已盡,世界陷入沉寂。我在這寂靜中孤單徘徊,宛如一只孤苦的飛鴻。心里怎樣的一種苦澀???無人相知,無處排解,我就像那只飛鴻,驚起回頭,在一片寒冷苦悶中繞樹三匝,揀盡寒枝卻無處安身,只好棲息于寂寞空曠的沙洲,聊度此夜。

詞人將這兩個形象――幽人和孤鴻,精巧而細致地結合在一起——幽人是孤鴻,孤鴻是幽人,別有一種莊周夢蝶,物我合一的境界。然而我們無需將二者分清,因為孤鴻就是幽人,就是遭遇了苦難,孤寂無依的詞人。我們從這個意象中,看到了蘇子心中的悲寂苦悶,又同時恰恰由于孤鴻,看到了他苦難之中的曠達,那種高曠灑脫,絕去俗塵的道家氣度,以及一種生如孤鴻,何計東西的佛性禪悟。

具體來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一句,為寫景,用筆精當,用字凝練,讓人驚嘆?!叭薄保笆琛倍郑莱鼍爸碌莫毺亘D―月缺,葉疏。二者結合,使此景顯出殘缺之美;漏斷,人靜,又從空間上拉出一幅沉寂的背景。氛圍是悲寂的,境界是孤高的。為幽人與孤鴻的出場設置了最合適的鋪墊。接著自然出現:“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比f物寂靜,幽人獨來獨往、心事浩茫。隨即由“幽人”而孤鴻,飄渺不定,形單影只。兩個意象相互對應契合,“幽人”即孤鴻,既是實寫,又經由人鳥的對應嫁接,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和孤苦零丁。物我同一,使孤獨的形象加感人,有種象征性的詩意。

而飄渺孤鴻,很易讓人聯想《與子由澠池懷舊》中“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钡脑娋洹_@里蘇子也有那樣的一番思索,一種如飛鴻般孤高絕俗的出世精神。且不多言。 上闕寫景,引出幽人與孤鴻,極言環境之幽靜,人心之苦悶。下闕則將人與孤鴻交合更緊,借孤鴻抒情,借鴻飛感懷。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贝颂幵~人直言孤寂心境。驚起,回頭,兩個動作宛如電影特寫。而孤獨之時則會四顧,回頭尋覓,卻發現無人明白,孤獨無處排解,空虛里,平添更多孤獨。所謂孤苦難耐,知音何在?情何以堪?是謂人精神之極度苦悶。這句又有人解作描寫孤鴻,實際物已成人,人已成鴻,二者皆可,只是其孤悶之情不變。

末句再添一種無奈――“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此處又著筆于孤鴻,將鏡頭切換到孤鴻身上。揀盡寒枝不肯棲息,我孤寂難解,你無處安身!你只好落宿沙洲,寂寞荒冷,度過如此漫漫寒夜。而我的精神也無奈無依,宿居于同樣凄冷的天地。詞人以象征手法,寫飛鴻懷抱幽恨,尋求宿處,實則為自身寫照。蘇子彼時被貶黃州,身處孤寂處境,但心境又高潔自許、不愿為俗塵所累。此處可謂匠心獨運。詞人與孤鴻,通過短短幾句話就融為一體,自己的主觀感情此刻被對象化,藝術技巧可謂高超。

在蘇子的諸多詞中,像這樣落寞孤寂,抒發心中痛楚孤獨的詞,并不多見。在大多數人看來,他的詞一定是要關西大漢,摯鐵板銅牙高聲喝唱才對;他的人則一定應竹仗芒鞋,閑聽斜雨,或者也該舉杯對月,高唱“大江東去,千古風流……”可是他的仕途坎坷,顛沛流離,哪里不會有凄苦之情?

不了解的人會看見這些冷色調的小詞時覺得過于悲涼,比如此詞,初讀確會被它的悲哀凄苦抓住,而再讀,再悟,伏卷深思,則會看到一片悲寂里有一種曠達,一片沙洲上有一簇火堆。那是身處逆境中的蘇子在面向自身的探索中,悟出的一種禪明――人生自是有悲苦,卻應如孤鴻,把孤單,轉變為一種姿態,一種傲世獨立,超然灑脫的姿態。

黃庭堅贊美此詞:“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跋東坡樂府》)不愧是蘇子的學生兼摯友,能從這小詞里看出大氣象,看出如同那“也無風雨也無晴”般的禪悟。

在某些程度上,蘇子的此詞,用筆是成熟的。是在經受了磨難后吟唱出的人世體悟。他的許多豪放詞給人以心靈的鼓舞,使人頓生豪情,而這首詞,給我們的是心靈深處的微顫,是一種恒久的精神震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