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每周一次,又見面了。上個星期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扎了我的眼。“車聯網,廣播的必爭之地。”這個標題讓我想起了一個新媒體創業者說的一句話,傳統媒體,別想著新媒體的事,你永遠成不了新媒體,這就好比,傳統媒體坐的是馬車,新媒體開的是飛機。馬車最多變汽車變高鐵,但是你想飛,可能嗎?其實我覺得這段話說的挺刺耳,而且很有一種歧視傳統媒體的感覺。但是我覺得他的話倒是可以這樣理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走的是不同的路,各有各的活法。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傳統媒體未來應該真正做的事,就是培養一批能做出好內容的人。然后拿著這些好內容去跟互聯網合作,開辟新市場。
上一期的內容我們說過,未來兩種媒體人很有前途,一個是有手藝的媒體人,一個是能做好內容的媒體人。靠手藝吃飯的媒體人傳統媒體一般都留不住。所以傳統媒體最應該抓住的是能做好內容的人。
咱們先說為什么,因為懂得媒體手藝的人,是最容易自己創業的人,他們比單純的內容創作者,有更強的溝通能力,有資源調動能力,傳統媒體很難留住。新媒體能給的刺激感,控制感,燒錢的感覺是傳統媒體給不了的。但是傳統媒體所擁有的“時間”,卻是新媒體也承擔不起的。傳統媒體擁有的就是時間優勢,穩定,底盤大,渠道廣,可以讓人才慢慢學,慢慢成長。而這些恰恰就是培養內容創作者最好的土壤,新媒體是手藝人的練兵場,而傳統媒體是內容創作者的風水寶地。
創業的人都知道,一家企業,什么都要錢,所以一個企業都得爭分奪秒的快速成長,不然就會被人自己耗死。所以做飛機的新媒體,要的是速度。我去“該亞中國”做訪問的時候,看到他們的辦公室里就寫著:速度第一,質量第二。互聯網時代,第一個做出來的,就能贏,質量也重要,單速度最重要。這就是飛機的玩法。但是傳統媒體,千萬別這么干。你這么干就把自己毀了。傳統媒體,要質量第一,速度第二。未來不管是車輛網,互聯網,物聯網,你只要抓住了內容創作者,你就擁有了王牌。因為不管是什么渠道,內容只會越來越值錢。傳統媒體可以拿著這些內容賣給新媒體,甚至可以打造一個專門給新媒體做內容的部門。讓內容創作者體制內創業,分給員工股份。
接下來,咱們說說傳統媒體怎么培養內容創作者,第一,引進藝人培養和管理機制,第二,給內容創作者控制感。留住人才。
傳統媒體應該像培養明星一樣,去培養主持人。而主持人價值的體現,也就是他的內容可以影響多少人,有多少人追隨。我們現在看,強勢的媒體都是在用名牌主持帶動名牌欄目,名牌欄目打造名牌主持的路線。我們都知道頻道改版的“321黃金法則”,三個王牌節目,兩個特色主持,是優質媒體的標配。一個媒體沒有王牌的內容創作者,別說贏得未來,就是抓住當下,都很難。所以媒體領導者除了要去其它媒體交流學習之外,不如去看看一家經紀公司,是如何培養,如何管理藝人的。
所謂“培養”你就得花時間花精力去投入在人的身上。不能嘴上說說,“你要去多學習,快成長”。要在制度上完善,資金上投入。要想辦法給愛學習,能成長的媒體人開綠燈。有的頻率現在錄音都要總監簽字,還要錄音師有時間才能進棚錄音。這樣的媒體能培養出什么名主持呢?我們聲音控,建設了“24小時媒體島”。大家可以隨時錄音,來把想法變成現實。每月我們還會有精品內容測評,把你做的“試驗品”,最有創意的想法拿來評獎。而我們也會從內容創作者里找出可造之材,傾注公司的力量,去包裝,去營銷。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個性,然后給他們提供舞臺去展示自己。我們的音頻制作,會做視頻,我們主持人甚至會手工泥塑,而他們更開心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這些融合到自己的工作中。我們這樣做的效果很明顯,每個人的工作熱情都很高,效率提高了,問題得到了快速的解決。做媒體的人除了想要賺的一份薪水,更看重的不就是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嗎。而地方媒體也只有朝著這個方向,才能打破制度邊界,超越省臺的先天優勢。很多小企業完勝大企業,也是靠的靈活機動,激活人的主觀能動性。
明星的打造很難,而打造明星般的內容創作者,才僅僅是完成了一半,如何留住他們,是制勝的另一半。給他們一點控制感吧。一個主持人對自己創作的內容最了解,判斷一檔節目是進入到了快速增長期還是進入了衰退期,他們的意見是最可靠的。作為管理者,我們要相信他們的判斷。聽到他們的聲音,一個沒有話語權的機構是留不住人才的。如果你的身邊只有幾個人在說話,那么你要警惕,這很有可能是人才流失的前兆。
總結一下,傳統媒體的未來,不應該是跟新媒體較勁,而是要有自己的明星產品。把內容創作者打造成明星,然后給他們控制感。讓他們一直留在你的媒體里。如果你的領導和你所在的媒體沒有這樣做,那么未來市場會逼著他們這樣做,當然如果你等不了,那么你就自己把自己當明星一樣去培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