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孫元臻
推薦的書籍和電視劇
《自我》《烏合之眾》《金融心理學》 ? ?勝者即是正義 第一季sp
行文結構
? 最近研究了一些音頻分享的平臺,積累了一些感悟,通過這篇文章表述一些,本文沒有涉及到用戶體驗和交互涉及,希望能從音頻直播分享的模式來思考。
常見的幾種直播形式
A.微信群分享,微分享微信群雖然不是一個獨立的平臺,但確實是目前音頻分享最常見的形式,其實本質上已經是比微信公眾號更加扁平的自媒體。
B.以千聊直播為代表的一些獨立的微分享平臺。這些平臺的分享模式和微信群類似。解決了一些微信群的痛點,但是仍然依賴于微信群,實質上是微信群功能的延伸。
C.以紅點fm為代表的訪談型的直播平臺,這類平臺如果從功能上看可以說是apple podcast的live版本
為什么是音頻分享,不是視頻分享
? 直播平臺非常多,斗魚,yy,等等的平臺都是以視頻為載體來做直播,直播的內容大多是游戲,活動,明星會等等,而很少有微分享去選擇用視頻直播的模式。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不能否認無論從分享者和看客來說,視頻live是一重比較重的內容形式,下面列舉了一些硬性因素。
分享者
1.流量,電量2.相比于音頻門檻更高的分享環境3.更高的操作門檻4....
收聽者也遇到了和分享者很相似的問題。
但如果有人說,我們把上面的硬性劣勢全部破解,那么視頻分享是否比音頻分享更有優勢。
音頻仍然更具優勢
視頻分享和音頻分享的差異在哪?最明顯的是信息量的大小,在表面上看視頻的信息量更大(聲音+畫面),但是仔細來想在微分享中音頻其實比視頻的信息量更大。
回到一個生活中的場景,我們和親人和好朋友用電話交流時并不會因為看不到對方而感到別扭,因為當我們在撥通電話的那一刻已經根據之前的回憶想象出了對方打電話時的樣子,因為我們在投入電話這個場景時一定要讓自己通過想象來代入這個場景。(這里并不是說這個場景音頻比視頻更好哈)
再回到微分享直播的場景,聽眾在投入到這個場景之前已經通過預告,分享人的個人介紹(社會地位,經歷,照片)等信息想象出了一個人,這個人不是分享者,往往比分享者要更優秀。
當我們決定投入到一場微分享時,我們的內心已經在隱隱地暗示分享者比自己優秀(注意:這里完成了一次路轉粉),這才對得起自己花時間去聽,這一步我們構造了一個基本的分享者的形象。在聽眾聽分享的過程中,這個虛擬的形象演繹,聽眾的內心會根據分享的內容調整這個形象,往往調整的方向是加強崇拜。相反如果是視頻,除非分享者很帥,否則這些效用都不在。
當然明星,活動的直播不適合音頻live。因為我們明星和活動等直播的核心信息量還是在臉,肢體動作,視覺沖擊力。通過想象雖然也可以達到這些,但聽眾在上述的場景中的期待是超出自己的預期,而想象就是預期。
是什么決定聽眾要去聽這場直播?
決定聽眾去參與一場微分享的是這場微分享的內容有多優秀。
--是的對聽眾來說是這樣的。
那么聽眾如何判斷一場微分享內容的優劣?
1.分享者的社會地位是否能夠讓聽眾感到足夠的自卑,向往。(最重要的因素)
2.找尋同類的期待,離群的恐懼(這也是微信群最大的作用處,很多時候,并不是分享本身讓聽眾決定去投入它)
3.分享者的經歷簡介能否安利到聽眾,枸杞湯。
4.分享內容的標題是的指向性,指向性強的內容簡介能讓聽眾明確自己會獲得什么。
(按照重要性先后排序)
5.自我證明
以上的因素完成了聽眾決定加入一場直播前對自我提升的期待(也就是yy)
什么元素構造了一場優秀的直播?
tomorrow continue
十點要回宿舍打無人深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