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善于臆斷,我喜歡這個、那個我不來電、這個我超愛的!blabla一堆。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子的,生而為人,連自己的喜好都沒有豈不很沒意思。是的,我贊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好惡,這樣才讓我們每個人有了色彩有了個性,變成了不同的個體。但是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那個被你討厭的專業。
我用自己的例子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和得到的啟發。查到錄取成績的時候,當時的我哭笑不得。笑是因為在我的志愿里幾乎全部都是學醫的學校但幸好我并沒有被取到醫校(我個人不太接受臨床里的解剖),哭是因為我取到的專業屬于我所認定的“我不喜歡”的一類。而實際情況是,我不太擅長我取到專業的這個學科,我更情愿被取到其他專業。于是帶著強烈的個人情緒,我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當然大學生活不只是學習自己專業,但是學習仍然是重頭,在學習過程中,我帶著一種不自主和不情愿的態度去學習專業課程,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愉快。結果當然也不夠理想,我的成績并不出色。雖然這個結果和我的態度沒有直接聯系,但是對待事情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事情的完成情況有影響的。所以在事情結果不夠理想的時候,你往往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但是在慢慢的反思和自主思考中,我發現了問題所在:你并不是不喜歡你的專業,你只是先入為主的給它帶上了標簽。當你對自己的專業帶有偏見的時候,事情往往發展成為你真的不喜歡它了。這個例子可以帶入任意一件事中,當你對某件事物帶有偏見的時候,你往往無法做好它,最后的結果就真的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我就是不喜歡,所以我無法做好。但實際上是因為你的心態和自己所給出的消極暗示,造成了這個不理想的結果。
我在反省自身的很多時候,采用反問的方式。有一天,我在反思自己學習上的表現時,反問自己:你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喜歡這個專業所以學不好它嗎?我本來想一如往常的肯定這個觀點,但是我突然意識到我是否真的不喜歡自己的專業,還是心安理得的給自己找借口呢?然后,思考的結果是——其實并不是不喜歡。我對自己的專業并沒有那么排斥,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自己給了自己不好的心理暗示,使得自己態度也發生了偏移,最后就真的沒有學好。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并不全面和準確。那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所面對的事物并不夠了解也沒有全面的認知,所以這時候做的判斷其實并不一定正確。意識到這一點后,我開始真正的去深入的了解我的專業,我找了關于本專業的書籍來看,還了解了它與我們生活的聯系和對我們生活的作用和好處。
這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專業原來這么有趣,在生活中有如此豐富的應用。發現之前的自己真是既無知又愚昧(打臉)。在做了大量工作后,我才真正可以負責任的對自己說:其實自己還是挺喜歡這個專業的嘛~對啊,連你專業真正是什么你都沒有意識全呢,談什么喜歡不喜歡!
想想覺得自己當時真的挺無知幼稚的,這種行為可以說是不負責的,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你的專業而言,所以,不要輕易說什么喜歡不喜歡,認識都不到位,談什么喜好?!(這句話,不管是對你的專業,你放下所做的工作或者愛情好像都還蠻實用)
最后,希望你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并做出自己的成績~
第二天,晚安。愿你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