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自習課的時候心血來潮的想刷一刷微博,就看到熱搜上有這么一條:外媒盛贊中國“90后”。我的天,外國佬你瞎了嗎!
“他們樂觀、開放,是在中國繁榮與和平時期長大的一代人...并感慨道:世界屬于這一代人。”很明顯的,這外媒并不了解中國,而且我極為相信外媒采訪的是中國留學生,還普遍是公費出國的存在。
中國的“90后”什么樣,我們自己心里沒點b數嗎?
第一,手機問題。
時代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標志,從小時候玩小霸王、打紙牌,到現在全民的王者榮耀,LOL、吃雞這些網絡游戲,很顯然,科技的負面效應在中國“90后”這個群體里得到了全面的詮釋。
前幾天和朋友談到“孤獨”這個話題,達成的共識是“讀的書越多越懶得交朋友,話也越來越少”,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堅持讀書這種信仰,身邊的同類人會很少,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在沉迷于游戲,并不是說讀書有多高尚,而在于書里的東西,或多或少的會給自己帶來幫助,而游戲,作為消遣就好,大可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
第二,固化的學習思想。
春上村樹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東西不可能在學校學到。
中國的父母一代因為時代的影響,大多會教育我們好好學習,考名校,掙高薪,而中國的學生群體則出現兩個極端:學了豐富的知識卻不會為人處事,或者叛逆心理的影響放棄學業。甚至還出現過高考學霸不會系鞋帶的新聞,我想,這便是中國教育的最大可悲。
豐富的知識固然重要,那是我們立足這個社會的最大資本,但是紙上談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沒有實踐的理論無法支撐我們獲得勝利,然而“90后”這個群體,大多數都是靠著父母的打拼,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網絡的便利讓我們看清自己的處境,但是道理我們都懂,還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第三,可惡的中二病。
我在初中的時候沒好好學習,到了臨近中考那半年臨時抱佛腳,半只腳踏進了理想高中的大門。那時候班主任常告訴我們“再辛苦這半年,考進了高中就幸福了”。
我信了。
高中時代過的很“瀟灑”,有一絲大學生活的味道。那時候高中老師經常這樣給我們打氣:“考進了我們學校,就等于半只腳踏進了大學的大門。”我沒信,但是我堅信自己能像初中時候一樣,最后努力半年依然可以抱到佛腳,結果我就糊里糊涂的考到了現在的大學,每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好不愜意。
我們都認為自己是最幸運的那個人,買個彩票就可以衣食無憂;我們都覺得自己很強大,一定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你已經失敗了一半,你不知道。
身為“90后”,我自己覺得很幸運,不用經歷戰亂和革命,有太多好的文學和藝術呈現在眼前。可同時也感到可悲,安逸的生活帶來的只是貪圖享樂,自身病入膏肓,連察覺的權利都沒有。
世界雖然屬于我們,可我們還沒準備好。
時間是最美妙卻不容易抓住的東西,待到大學畢業,我希望可以對自己說一句:
我沒有荒廢這段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