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早上,你是我叫了3遍才夢游似的下床梳洗的,昨晚又是接近11點才睡覺,中午沒有午休,換我也起不來。
昨天下午4:40放學,到家4:50,你著急忙慌的放下書包,收拾練琴的書,我著急忙慌的給你和弟弟準備水,眼看著馬上5點,我倆同時抓起包包跑向門口,在砰的一聲關上門的同時才發(fā)現(xiàn)車鑰匙沒帶,沒時間多想,飛奔下樓打車,接了弟弟又飛奔向劉詩昆藝術學校,因為你的雙排鍵課馬上要開始了。
上完課回到家接近8點,在你準備作業(yè)的同時飛快的下了碗面,你端起面大口呼氣,狼吞虎咽,一是因為你真的很餓,二是家庭作業(yè)還沒做,語文,數(shù)學,英語,保質保量最快也要1.5小時。
就這樣,從放學到上床,4:50-10:50,你就一直在趕,趕著去上培訓班,趕著吃飯,趕著做作業(yè),趕著洗澡,趕著睡覺。而這樣的生活,一周就有4天。周二晚上小主持,周三晚上雙排鍵,周五晚上英語,周日下午奧數(shù)。
當你上學后,我進書房拿東西,看著你昨晚做完作業(yè)沒來得及收拾的凌亂書桌,我怔住了,仿佛看見你變成一只陀螺在桌上轉啊轉啊轉啊,一直轉,一直轉,停不下來。
回想起昨天我的不斷催促,你的不停奔跑,突然很心疼。
02
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個上進的孩子,看著某某在學英語,你想學,某某在學奧數(shù),你想學,某某在學琴,你想學,覺得自己說話不太好,你想學,你很想成為一個好孩子,成績好的孩子,長輩老師家長口中的乖孩子。因為這樣的乖孩子是隨大流的,符合大眾審美觀的。作為你媽媽的我,卻從來沒有問過你,你真的想學嗎?還是掉進了隨大流的泥潭?而這樣的焦慮感,我有多少責任呢?
每天下午在學校門口等候孩子放學的家長,聊天的話題永遠是孩子的興趣班,小升初的擇校難,別人家的學霸,自己家的學渣。不安的情緒,滿臉的焦慮,下課鈴響,奔涌而出的你們,就像一個個身上掛滿線的提線木偶,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因為大部分都要奔赴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對于你們來說,放學的鈴聲早就沒有快樂的味道,它只是另外一堂課的上課鈴而已。
家長不厭其煩的對孩子說著,你需要學這個,你需要學那個,我這么辛苦掙錢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你對得起我嗎,這樣的劇情,每天都在各家上映著,不分時間,不分季節(jié),從不劇終。
好像無時無刻有個聲音在孩子和家長的耳邊重復著,奔跑吧,孩子,不跑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03
愛因斯坦說,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韓愈說,行成于思毀于隨。一個孩子在她的學習生涯里,是學習成績更重要,還是學習能力更重要,學習成績可以通過補習獲得,而學習能力只能依靠大量的閱讀,不斷的思考而慢慢習得。通過補習快速提高的分數(shù)麻痹了大部分家長的眼睛,而需要時間累積沉淀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都太抽象,沒有幾個人愿意等。
以前為了當一個合格的媽媽,買了很多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孩子,你慢慢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愛彌兒》《前一只蝸牛去散步》等等,隨口就能說一大堆,每次看完一本書,就深深的認同書中的觀點,作者的價值觀,合上書本,馬上就打回原形,犇犇,你趕快做作業(yè),小主持馬上要開始了,快點,快點,你怎么這么慢。
理想與現(xiàn)實,就這樣無縫連接,我們都掉進了隨大流的泥潭里了。
韓寒在后會無期里說,聽了這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就是那個聽了這么多道理,依然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媽媽,不問孩子是否快樂的媽媽,沉溺在孩子通過培訓帶來的各種榮譽里的媽媽,羨慕著別人家孩子的媽媽,每天都在拉著你奔跑的媽媽,沒時間思考的媽媽。
去你媽的媽媽。
04
孩子真的需要上培訓班嗎?
孩子和家長,到底是誰怕落后?
有沒有想過,在孩子身上,我們其實希望看到的是理想中的自己,希望孩子努力讀書因為原來的自己不夠努力,希望孩子多上培訓班,因為以前自己沒上過培訓班,希望孩子以后上重點大學,因為自己沒上重點大學,自己沒能力完成的夢想,非要拉著孩子的夢想陪葬。
停下來思考,一切就變得清晰多了。學習能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有了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只是時間問題,怎樣才能培養(yǎng)有學習能力的孩子,首先自己就要做有學習能力的家長。還好,你媽媽一直在努力。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是時候和你談談了,找個周末,讓你睡個大大的懶覺,然后找一家咖啡店,窩在滿是陽光的沙發(fā)里,點上你愛喝的飲料,聽聽你的想法,一起探討上補習班的意義,如果你覺得有意義,那我們就想想辦法怎么讓它既有意義又讓你快樂,再說說學校的趣事,某某同學的糗事。沒有媽媽,沒有女兒,只有朋友。
孩子,你知道嗎,從媽媽這個角度看世界,不難,可現(xiàn)在媽媽想蹲下來,和你在一個高度來看這個世界。
長長的路,我們牽著手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