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產品是做什么的
豌豆莢一覽:內容聚合--移動端RSS產品
版本:2.7.1
排名--新聞類 49名(排名來自ASO100)
2. 這個產品是給誰用的
喜歡閱讀的人,閱讀愛好廣泛,喜歡新奇的事物。
3. 這個產品是干什么的
豌豆莢一覽選擇將無數app的信息聚合在豌豆莢一欄的內容聚合產品。
3.1核心功能介紹
1. 訂閱
在首次賬號登陸豌豆莢一覽時,用戶會被推薦訂閱一波應用,這里會優先推薦手機里面已經安裝過的app,占比不是很多(進入后,手機里有的應用站總推薦應用的7/18的樣子),以后再使用中也可以進行訂閱。
2. 內容展現形式
所有的內容取自不同的應用,將不同排版的內容同一排版然后展現出來,這應該花費了比較大的功夫(醒目的報錯,應該是不停調試的結果),產品的頁面設計很棒,閱讀體驗會棒很多。如果僅僅是抓H5頁面的形式,閱讀體驗會被頁面上不可控的其他元素干擾(例如用即刻進入微博閱讀,醒目的登錄注冊按鈕,正文后的廣告等等)。
在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展示上,不能直接轉化與其他一致的格式,對于不管排版一致體驗的人來講,也就無所謂了。對于強迫癥患者來講,上面更換排版風格的按鈕不能更棒了。(為什么要這么做,估計是與微信內容合作的一種妥協吧。
3. 基于內容的推薦
我隨機點開的一篇帶有“簡書”“印度”“電影”“阿米爾汗”等標簽的文章,下面推薦都是基于此的,前面5個帶有電影的標簽,后面5個帶有簡書的標簽,標簽重合性從前到后依次增加,說明已經開始布局個性化推薦的功能了。
3.2特色功能介紹
封面分享,封面圖片來自于內容內,加上來源應用的圖標,加正文簡介,有種雜志封面的感覺,看上去的感覺挺好玩,但從一個用戶的角度來講,估計也僅僅是好玩了。
自動離線內容基本可以解決隨時隨地碎片化閱讀的流量問題,用戶即使在無網絡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閱讀。
信息爆炸的時代,當一個人關注的app過多,那么每天推送的信息就會過多,累計的東西越多,上面的小紅點的數字越多,越難以打開,這樣個性化的設置,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交互很貼心,一般用手機閱讀一般是單手使用,在上方的內容分類按鈕一般是點不到的,當你雙擊目錄的圖標,分類列表將會跳出,這個設計很不錯~。
4. 產品優化
產品設計的優點基本上列舉了出來,接下來說說需要優化的地方。
1. 內容過載。
當關注的產品到達一定數量的時候,內容必然過載,并且產品在內容的選擇上,推薦的很多是熱點,這種收集內容的方式在極度垂直或者沒有個性化選擇的產品中,前者類似mark專注于電影,或者是公眾號專注某類話題,后者類似于知乎日報,內容經過篩選,數量一定。這樣的內容展現在節目列表上至少不會讓人失望。
之前的豌豆莢一覽內測過綁定ins的功能,關注ins的app后,綁定自己的ins賬號(第一次需要翻墻,以后不用)這樣你就可以愉快的瀏覽ins上自己賬號關注的內容了,這種形式其實是作為龐大內容來源訂閱的高級形式-----給用戶做內容篩選的就是用戶自己。(這讓我想到了黑鏡的黑科技)但是這樣的可行性是不大的,那么就要將采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從上面文章的個性化推薦可以看到,豌豆莢已經開始在做內容的標簽化,這個應該是基于文章內容的分詞,還可以從關注的app到瀏覽記錄,加上行為反饋,將個性化推薦擴展到應用以及具體文章。在并沒有完善的期間,建議使用用戶自選標簽的方式來進行內容篩選。這樣不至于我關注enjoy,人在上海,卻給我推薦北京的餐廳。
優化方案:在選擇訂閱app后,讓用戶自己選擇3-5個標簽,優化目錄頁。
目錄添加興趣類的次級標簽,頁面類似在豌豆莢一覽中進入微博應用后的頁面,上方有個滑動模塊。點擊后,對內容進行興趣篩選,對于主頁內容來講,有了興趣標簽后,可以將內容篩選,對于熱點信息,可以在這里面進行推薦。當關注新的app后,將標簽篩選后,讓用戶選擇是否添加標簽,對于標簽的管理可以在標簽末尾添加管理標簽的選項,對于標簽的數目進行限制,來達到持續更新標簽以及對控制內容質量的作用。
2. 頁面細節
在添加app的頁面上,應用僅僅是進行簡單分類和鋪陳。
推薦頁擺了太多東西,將內容源和內容混在一起,并且名稱都一樣(上下兩個“一覽之選”),這兩者分開放會比較好,類似搜索頁。
推薦應用與內容,可以嘗試建立一個個性化推薦的欄目,類似網易云音樂的每日推薦,這樣比簡單的分類陳鋪的效果好,并且通過反饋來矯正自己的個性化推薦的算法。
有的分類應用頁面應用很少,可以不作處理的展現出來,但是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太多,不可能用不做處理。所以這里建議做分類展示,或者進入后有篩選的功能,讓用戶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統一頁面,可以嘗試橫向可滑動的標簽的形式。
作為一個內容聚集產品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內容的聚集和內容的展示,之前的版本在內容的豐富度與聚集上做了很多努力,在瀏覽的體驗上基本成型,接下來就要解決內容篩選等效率性的問題,對于如何實現盈利,這個還需要多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