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還真不知道我是因為什么來讀這樣的非虛構類的功能性圖書。不知道是因為翻譯的原因還是怎么樣,總是對這類圖書有幾分讀不進去。
《原則》2018年才出的新書,豆瓣上面評價很高,不過我覺得名不副實。當然如果用原則里面的觀點來看,我應該做一個頭腦開放的人,思考為什么我會和大部分人的評價有出入,從而找出是不是我理解不了原則里面的內容。如果是吧這本書作為詞典一樣的工具書用的話會好很多。因為給了很多做事思考的例子。一共分了兩個大塊的原則:①生活原則②工作原則。我對生活原則還能讀進去一些,告訴你要怎么去獨立思考,怎么按部就班地區思考一件事情處理一個問題。而對于工作原則,更多的是如果管理一家公司,如何像運行一臺機器一樣的管理一個機構。我沒有公司管理,自然是看不進去后半部分,因為看了也沒有,缺少實戰經驗就上很多理論,那不就成了趙括馬謖紙上談兵之流?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一天拖一天。拖到了7月初才看完。這恐怕是我工作后的通病,工作了幾年,體重增了不少,文化水平卻在不斷下降。距離我上一次寫讀書筆記將近過去了3個月了。我看書的效率也越來越低,并不是沒有時間看,而是克制不住不想學習的欲望,整天就只想休息,想做一個廢人一樣的不勞而獲。我這句話是矛盾的,能不勞而獲的人絕對不是廢人。所以常說沒有理想的我這樣想來也是極有理想的人的,成為一個不勞而獲的不是廢人的人。不過我這個理想可能要被歸在百日夢的范疇內。
我把一些生活原則摘抄下來,到后面可以翻開看看。雖然看了記不住,但還是蠻有收獲的。我以前上大學的時候對于這一類功能性的書是比較排斥的,甚至不看。我會愿意看虛構類的圖書,比如小說;或是歷史傳記類的事實性圖書。能從虛構類的小說中獲得一些自我滿足的愉悅,我也沒有把自己當做主人公,也不知道為什么會獲得同理心的愉悅感受,可能的確是一個愛做白日夢和愛幻想的人。同樣的,我會更喜歡讀歷史一些,事實性的只是往往能夠給到很多啟示,而且也不是很很缺乏可讀性。
到了工作以后,不知道是大家故意隱藏還是人變得更加功利了。非虛構類的圖書竟然占了上風,你要是說你看一些小說都還不好意思告訴別人你喜歡讀書,甚至我覺得要是說讀一些歷史或是政治人家會把你當作奇葩看。當然,我這個想法是思想極度不開放的想法了,是不符合《原則》當中的所說要做一個極度開放的人站到對方角度去看待對方想法的合理性。
到了工作以后,大家都在推崇非虛構類的圖書:比如什么《刻意練習》《如何閱讀一本書》當然這兩個我之前就讀過了,并且吐槽800字可以寫清楚的東西竟然寫了一本書。就像原則一樣,看一些大標題就ok了,作者還給了一些他自己的經歷。他的經歷也不是很有趣呀,如果作者能夠給一些富蘭克林或是美國歷史之類的案列,這本書會比他的經歷更精彩。不過這也沒有錯,原則這本書就是作者從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中總結提煉出來的,用其他案例來說明也顯得不妥。
這樣一想,既然是作者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總結的,那最多也只能算作經驗。何況別人的經驗不一定是適合所有人的。那這樣說來我對這本書評價不好也是很有道理的,不然我會因為大家都說好而我覺得一般這個事情自卑,覺得自己很蠢。
對于非虛構類功能性的書,我想我是不會再花太多時間讀了。于是得到app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直擊我的痛點。非虛構類的我就在得到上面聽聽書就ok,最多做一做筆記,象征性的自己讀過書。
我個人認為花時間閱讀非虛構類圖書實在是太不值得,讀書原本是讓自己開心的事,變得了如此功利。
算了,我還是讀讀歷史,非虛構類,我們得到聽一聽就好,反正我讀了也記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