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心中的第二故鄉,從一歲就被爸媽帶到那里,一直到12歲小學畢業才離開。之后的每個寒暑假都會回北京。直到讀研過后,媽媽也跟隨著來了深圳,我和北京的淵源才就此了斷。
一個人的性格必然和他成長的經歷息息相關,尤其是童年,北京讓我驕傲又自卑。相對于生活在家鄉的小孩來說,我的生活是優越的,接觸著最新的資訊,享受著這個城市的文化和公共設施,在皇城腳下閑逛,學校每學期組織的春秋游,學各種興趣班,五子棋,畫畫,單簧管,奧數,英語,逛逛博物館圖書大廈,公園游樂場耍耍,感覺想要的這個城市都會給你,所以我的童年是快樂的,每次看小時候的照片,都笑的一臉燦爛。
但相對于城市里的孩子,我又是卑微的。都說小孩子是沒有窮富的概念的,我應該是在10歲左右有了這樣的概念。跟隨著爸媽在北京租房,搬家無數。現在都說北漂,我小時候還沒有這個詞。外地人這個詞在那個時候是有歧視,不像今天。因為讀書一直都是借讀,最大的夢想是有個戶口。沒有戶口,即使再怎么有錢也接受不到最好的教育,在這個城市你是弱勢的。那時候我就想,在以后生活的城市,一定要想辦法落戶,不能讓我的孩子因為戶口低人一等。
命運這事真不好說,本以為這輩子會定在北京,結果就這么輕易的離開了。北京,承載著我那么多的記憶,小羊宜賓,祿米倉胡同,春江小學,雅寶路,盛芳胡同,朝陽門,傳媒大學,八通線,一天工作網,很多記憶已經模糊,但是北京的味道,樹上掉吊死鬼的季節,香山的紅葉,秋天的蕭瑟,鴿子的盤旋,北京的兒化音永遠扎根在心里。
即使現在你霧霾嚴重,交通擁堵,我還是對你有蜜汁好感,我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