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走近俞敏洪2
閱讀俞敏洪的《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這本書的整個過程,伴隨著我對當下這個時代變遷和個人命運之間關系的深入思考。首先,一個時代洶涌澎湃的浪潮為個人提供了極佳的創業機遇,俞敏洪是一位從“鐵飯碗”到教育市場的拓荒者。
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與全球化加速的關鍵期。俞敏洪辭去北大教職的抉擇,看似是個人命運的轉折,實則暗含時代賦予的機遇。彼時,出國留學熱潮興起,但國內優質英語培訓資源稀缺,這一供需矛盾為新東方的誕生提供了土壤。俞敏洪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需求,以GRE、托福培訓為切入點,通過免費講座、錄制磁帶等創新方式吸引學生,最終在北大圍墻外開辟出一片教育新天地。
然而,時代的機遇往往伴隨著制度的不完善。新東方早期因缺乏辦學資質而屢遭掣肘,甚至被迫以“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的名義運營。這種“灰色地帶”的生存狀態,既反映了當時教育政策滯后于市場需求的現實,也凸顯了創業者需在合規與生存之間尋找平衡的困境。俞敏洪的“死磕”精神——如耗時三年爭取辦學許可證——不僅是個人韌性的體現,更是對時代規則逐漸完善的推動。
其次,俞敏洪在艱難的抉擇中,完成了個人在時代中的掙扎與突破,即實現了從家族作坊到現代企業的躍遷。新東方的早期發展帶有鮮明的個人與家族烙印。俞敏洪的母親和妻子參與后勤管理,這種“家族式經營”雖降低了信任成本,卻也埋下治理隱患。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家族成員與職業經理人的矛盾激化,迫使俞敏洪做出艱難抉擇:他帶頭辭退親屬,引入徐小平、王強等同學組建合伙人團隊。這一轉型不僅是企業治理的升級,更映射出中國民營企業從“人情社會”向“契約社會”邁進的陣痛。
合伙人制度的建立與崩塌,進一步揭示了個人理想與商業邏輯的沖突。徐小平、王強等人的加入為新東方注入了國際化視野,但“包產到戶”式的利益分配模式導致各自為政,缺乏長遠規劃。俞敏洪最終通過引入外部資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新東方從“草莽江湖”推向規范化運營。這一過程既是個體從“教師”到“企業家”的蛻變,也是中國民營企業融入全球資本市場的縮影。本人不揣淺陋,與諸位繼續分享我的讀書感受,并將原作目錄依次附在文后,方便查閱。
第四章 風云變幻
沒有良好的公司結構,業務就沒有了載體 121
成立公司:一場咨詢引發的新東方變革 125
合伙人之間,股權如何進行分配 129
從合伙人到股東,再到職業經理人,一場艱難的歷程 133
定心丸:給股權定價 136
引進外部投資人的是是非非 139
我是用什么心態來對待變革中職位的起起伏伏的 145
盧躍剛對新東方穩定起到的作用 149
第五章 霧中看花
和 ETS 的是是非非 157
新東方和 ETS 的戰略合作是如何達成的 166
新東方的發展,為什么沒有太受內部爭執的影響 170
回到新東方領導崗位 174
新東方分校發展:個人發展與組織規范 178
老虎基金進入新東方 183
胡敏、江波的退出和新東方 VIE 的設立 187
第六章 走向國際
我對新東方去美國上市的矛盾心理 193
我是如何尋找到優秀 CFO 的 197
新東方啟動上市 200
不做假賬:新東方最珍貴的傳統 204
國家部委文件的出臺,新東方上市提速 207
10 天路演,新東方成為“搶手貨” 210
敲鐘的那天,我做了些什么 214
中關村管委會出資為新東方慶功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