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璐
我家樓下開了一家純手工制作的餃子店。店面小、粗糙、低格,非常地接“地氣”,大概與中國百分之七八十尋常老百姓的氣場接近,所以每天下班經過的時候,幾乎座無虛席。
我很艷羨,美食當前,亦毫不吝嗇嘗新。負責全程手工制作的,是兩個身寬體胖的老女人,一看便是自家人聯袂合營的小生意,從包心、下水、打撈,配料…甚至是承遞客戶的服務,都由兩個人交替來做。看得出她們很默契。
我相信,心態平和,有愛的人,做出來的東西,不會差。
其中一個慈祥的大媽瞄上了我,“吃什么?”她和顏悅色。
我望了一眼墻上醒目的紅紙黑字大餐單:白菜豬肉餡兒、韭菜雞蛋餡兒、香菇豬肉餡兒、香菜魚肉餡兒、胡蘿卜玉米餡兒、素三鮮......
品類并無驚喜,但做生意最緊有市場,迎合大眾口味是生財之道。
好吧,既然純手工,意味著現磨現制,就不在乎花樣,講究品質精良,性價比高。我想它一定鮮嫩、多汁、又美味…不知不覺口水已流下三千尺。
平日吃素,于是點了胡蘿卜玉米餡兒的,我猜口感香滑,在舌中央有微微的甜。
其實,在任何地方品嘗美食,我都不敢抱太多期望。因為天下間真正一流的美食,究竟是在御膳房,還是隱匿在民間,我這種尋常小老百姓,又怎么會知道呢?真正的好東西我大概吃過,也大概沒吃過。真的要成為“有品”的食客,大概要花一番心思,不是我這種“小人物”所能擔負得起的。我只能依靠我的主觀味蕾。
我對食物的初步判斷通常依靠眼力,看它的色澤。而能夠包裝的賣相倒還是其次,色澤則是由內發散的,無法矯飾。是否合我口味,好不好吃,看色澤已經猜得八九不離十。
這就好比看某個異性的第一印象,是否有后續發展的必要,基本上在三分鐘之內,已經在心底預留了結果。這個判斷結果,并且在以后很難改變。人也是由外再,透視他的內在。
好恐怖。原來好多食物,還未來得及“表現”,已經死在了印象線上。自此“咸魚唔得翻身”。
然后呢?再看看他們提供的調料。桌上大概十余來種,算得上敬業、良心。
我習慣性自己調味。將醋、辣椒醬、蒜汁、芝麻醬、香菜各加一點,放在小碟子里混淆、攪勻。
我的香菇餡兒餃子還在大鐵鍋里高溫蒸煮,等待的過程比較無聊,不免浮想聯翩。
李碧華寫過一個短篇《月媚閣的餃子》,被拍成電影,主演楊千嬅。講一個過氣女明星年華漸老,容顏不再,為了留住丈夫的心,吃用嬰胎做餡所包的餃子,據說吃了以后能使人恢復青春,但當丈夫終于重新回到她身邊的時候,她身上卻莫名散發著難聞的腥臭味…
小說里是這樣描寫餃子的:
餃子端出來了。精美的白瓷湯碗,湯清還泛麻油香,撒了韭黃末。餃子包的大小均勻,嚴嚴密密,心事重重。一個一個,浮在水面,晶瑩而粉嫩,像白里透紅吹彈得破嬰兒的皮膚。
再看看我面前的餃子,靜靜地躺在盤子里,雪白無痕,圓潤光滑,飽脹地像要破裂似的。要開吃了,我放空思想,輕輕地咬上一口,醇厚滾燙的濃汁迅速從嘴角滴落了下來,誘惑著我的味蕾。
我忍不住對大媽稱贊。“您家的餃子真不錯呢。”
大媽來了精神:“別看我們店小,但是我們堅持著五星級的衛生和食材,一切憑良心,不盈利,吃得開心,下次再來咯!”
我笑。想起李碧華在她的【飲食檔案】里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我們已經是【國食】了。
“國食”,好偉大。餃子,還真是中國食界一大特色呢,相傳是中國東漢南陽醫圣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但有一個秘密,其實過去我對餃子一直無感。真正對它起心動念,全靠某個瞬間的意念。這個意念是什么時候升起的呢,我只記得是在不久之前,突然就愛上了餃子。
我想,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將喜愛跟欲望分清楚,對一樣食物的貪戀,可以并非來自味蕾,而是來自大腦強加的意志。
就像我們愛上一個人,當對方令到我們情緒有了波動,我們以為這是愛情,卻可能只是大腦誤判的一場美麗的誤會。當情緒過去,一切都那么輕淡虛無。
又或者,常言道:【搞定男人的心,先要搞定他的胃】。你以為是自己精湛的廚藝搞定了他的心,卻可能只是因為運氣那么好他也愛你,所以不管你做得如何,在他眼里都覺得對。
我貪戀的,不過是大腦諸多的欺騙。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