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天在十點讀書里聽到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小學生的一篇題為《我的媽媽》的作文里是這么寫他的媽媽的。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里亂七八糟的,到處不干凈。
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遙遙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羨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你看,即使你認為你是為了孩子放棄了整個世界,在孩子眼中,你依然沒有什么用。你覺得照顧孩子的起居是最重要的,你認為全職陪著孩子就是最好的愛,但是這是你一廂情愿的愛,并不見得是孩子想好的。
你想想你想要一個全職媽媽照顧你,還是想要一個大學教授做你的媽媽?
調查顯示,很多孩子希望自己的媽媽是優秀的,自己可以為之而驕傲和自豪的,能夠跟著自己的成長,可以聊聊人生,談談理想的。而不是只知道為他規劃一日三餐和接送他放學。
而且,研究表明,很多孩子愿意媽媽為了發展自己而自己在生活上多照顧自己一些。還是其實比家長們想象中的還有能力,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害怕孩子得不到最好的照顧,其實,并沒有,他們很多人只有你給他們機會,他們可以把自己照顧的比你想象的更好。而你所謂的犧牲可能也并非有那么大的價值。
2
所謂犧牲其實只是一個放棄自己成長的借口。
在主流社會上都提倡“男主外,女主內”,認為這是一種比較科學穩定的家庭模式。一方面在于男人在概率上來說賺錢能力高于女人,另外一方面認為家庭的瑣事男人干不了。一旦變成“女主外,男主內”模式,很多人就開始噴,這男人如何沒能力吃軟飯,女人如何是個男人婆,總而言之就是破壞了這個游戲規則,人們覺得難以接受。
在這樣的情形下,女性開始對自己有了所謂的定位,認為家庭中如果要有所犧牲,那么就應該犧牲女性,尤其是有了寶寶之后更是如此,賺錢能力強點的男人會讓媽媽回來帶孩子,美其名曰“給孩子更好的關注和照顧”,于是,女性戴上了這頂“偉大的媽媽”的帽子回歸家庭,相夫教子,整天的關注點都集中在了孩子和老公身上,一旦沒有了工作這個與外界交流的紐帶,就會越來越封閉。
漸漸地,她就習慣了這樣的日子,一想到要重返職場,還需要學習新的知識、需要加班,她就開始頭疼,所以一直安慰自己“我犧牲了自己的大好的發展機會,就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其實,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她總是安于現狀,帶著“犧牲”的帽子欺騙自己,或許,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重新開始的勇氣。
3
我們表面總是將犧牲抬到太高的位置。以致于給人以虛無的幻想。讓作出犧牲的人真的以為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而實際上呢,反復的人多了去了。
相信你肯定也聽過這樣的故事,男主和女主原本都是公司的頂梁柱,但是,女主為了家庭退居幕后,相夫教子,也順帶著支持他的工作,男主的事業蒸蒸日上,然后,你懂得。就有了各種版本。理由也很高大上,我已經到山頂了,你還在山腳。我愛的是原來的那個你,但是你看看你現在像極了一個傭人,那還有原來那般的光彩動人。
這樣的事情特別多,當然也不能說這就是他們就是渣男,不靠譜。因為,這是一個正常的人都會算的一筆帳,但是一旦給你披上了“犧牲自己,成全家庭”這么偉大的一張皮,你就被高尚所打動,失去了正常的思考力。
我有個朋友剛剛離婚,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不到三歲,跟我們家小橙子差不多大。她婚后一直是全職媽媽,因為長時間不工作,也沒有像樣的特長,雖然在離婚后找個工作,但是薪資一般,照樣無法撫養起一個孩子。她離婚的時候,父母給的建議是不要帶孩子,理由是她還年輕,肯定還要再嫁,如果帶個孩子不好嫁人。
我問她,你自己的意思呢? 她說,我但凡有能力一定帶上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一直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她爸爸也不會照顧孩子,讓孩子跟著也注定是受罪。
我說,那就帶著唄,再堅持一下就能送幼兒園了。
她說,沒辦法過這段時間。先讓她爸爸帶著,等自己有能力了再接回來。
你看,即使是你犧牲了,也有可能會有變故,這個時候,你還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嗎?
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面臨這樣的結局,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概率事件,你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概率事件上。最好的情況是,做最壞的打算,等來最好的結果。否則,一旦概率事件發生時,你必須承受更差的結果,還有可能你會毫無應對之法。
4
媽媽很多都是非常偉大的,但并非只有犧牲自己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
對于孩子,最好的除了來自高質量的陪伴,還來自于媽媽跟孩子一起成長,媽媽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這樣的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很多人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續,我認為我們更應該看成是你和他之間的緣分,小時候你是他的監護人,隨著年齡增大,你應該更多地扮演他的朋友和導師。如果你認為因為他是你的孩子,他就應該聽你的,還按照老一輩的思想,那么注定是要被拋棄的。
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他、引導他,拿他當成一個平等的人。
與他一起變得更好,這樣,你除了收獲一個更好的自己,還可以收獲一個更棒的孩子。而不是因為自己的犧牲,給自己找一個不去努力的借口,把這份本不該孩子承受的壓力給他。否則,你的孩子也許也會寫出像開篇那個孩子寫的文章。這當然不是玩笑。
犧牲,這個詞,本來就有點太大。不應該屬于家長和孩子。所以,無論你做什么選擇,都不要把原因歸結在“我都是為了你”,這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