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常讓人傷憂,讓人不禁抬頭望向無垠的天際蒼茫。
音樂卻能使人忘記自我甚至飄然流向波光瀲滟的六朝。
觸摸歷史讓我在古人的顛沛流離里不禁拙和悲嘆聲聲。
音樂卻以不可擋的流淌泠泠撥動身體脈絡(luò)交織的弦素。
讀史更似乎是天地玄黃風(fēng)沙烈烈下的那負(fù)手而立亦或是滔滔江邊蒼茫悲愴兩行濁淚。古人的影子重重疊高吭悲鳴如滾滾悶雷萬葉秋聲,即便美到極致也掩不了最終的一聲嘆息。也許采薇在詩經(jīng),也許畫眉在漢宮,就算紅酥手也自斷宮墻柳,也許金釵鳳輦江山美人擁入懷,或者豪情壯志策馬馳騁......也終不過傳來李賀的一首<苦晝短>-------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而音樂就不同,由于感觀的不同,它更多是讓人沉醉其中或是叫人消失自我,而暫時忘卻纏繞于個人悲歡的一已得失離愁。
從那波光瀲滟的六朝樂府醉進(jìn)去,一路笙歌蕭笛走來,直到高山流水一曲千古的斷弦。即便就是那嗚咽低哽英雄悲泣的塤之聲,也不至讓我們留份燈下讀史的攬古鏡而照自已的大悲哀,因為那音樂似水,淌滿心身,由不得你做片刻的思考,你至多不過是隨著那已恍若渺渺煙波的樂曲幻化出一幅幅翩翩魅影-------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即使流淌的音樂是哀愁,也是一種不痛不深不難過的,淡淡如煙清風(fēng)明月細(xì)細(xì)水波般的淺淺漣漪。
歷史已隨青燈古卷漸行漸遠(yuǎn),空余讓人漫想哀愁的長空。
只有山水或許最后見證過英雄墨客壯懷與懺愧的斷聲。
燈下讀史讀古人的顛沛流離,尤傷。
不如還是聽著音樂近山繞水,癡狂。
*西樓原創(chuàng)*
不如還是聽著音樂近山繞水,癡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