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我的理解
《論語》學(xué)而第二則是孔子的學(xué)生有若講的一段話。我以為錢穆先生翻譯非常直白: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那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該是仁道的根本吧?
有子這段話前兩句說的是一個事實:能夠做人做到孝弟的,很少有忤逆父兄、尊者及以上的人,更不會做謀逆作亂禍國殃民的事情。后兩句引伸出一個結(jié)論:一個有徳名的君子專心致志于根本,根本確立了,仁道就產(chǎn)生了。仁道的根本就在于孝弟。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有子確實是個非常有意思、思維很嚴(yán)謹(jǐn)?shù)娜恕K汝愂鍪聦崳簽槿诵⒌埽瑒t不犯上作亂。再講道理:君子務(wù)本,本立道生。最后問人而自答,形成結(jié)論:孝弟乃仁道之本。推理謹(jǐn)嚴(yán),尤其是把自己的結(jié)論用反問的語氣提出,不得不令人認(rèn)同之余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更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思想的真實踐行者。
有子其人,與孔子年齡差有三說,一說相差十三,一說相差三十三,還有說相差四十三歲的。有子可能是《論語》的編纂之一。據(jù)《孟子》、《史記》等記載,孔子去世后,弟子們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舉其為師,并以師禮事之。但是不久,弟子們先后提出兩個問題,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趕下位來。另據(jù)《孟子》記載,有若認(rèn)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稱“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而李零先生的《喪家狗》中提及:"有若不但人老實,道德好,老師喜歡,還長得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沒有偶像,卜商、言偃、顓孫師以有若為尸(扮演死者的活人,多由直系子孫為之),公推他代孔子,受弟子朝拜。這件事,曾參不服氣,說他有什么資格代表孔子。"這些故事都十分有趣。可惜關(guān)于有子的記載并不系統(tǒng)。而就《論語》記載的這段話來看,有子立言,言之有物,推論有據(jù),輕重有度,不一味強加自己的結(jié)論予人,還是很能"吊人胃口"的。
當(dāng)然,有子推陳孝弟之舉,在當(dāng)時來講確是維護仁道的法門,爾后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也驗證了孝弟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歷史長河,浩浩湯湯,滾滾向前 ?。新時代的仁道從內(nèi)容、含括、形式、要求都發(fā)生了變化,更賦予了嶄新的時代色彩,孝弟也許只能算是仁道其一分支,論述絕非三言兩語而能一言蔽之,就此打住,待能者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