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年底,無意間在我們家店里看到一個本子。翻開發現,里面竟然是我在2016年年初寫下的計劃。家里沒有人有寫日記的習慣,也就不會去專門買個象征性的專屬自己的本子寫東西。一買就買幾本一模一樣的,直接拿來用,用完擱哪兒估計都會忘了。
滿滿一頁用力寫下的字,信誓旦旦許下的愿望,卻不知什么時候被我放店里做草稿本了。一頁讀下來后,沒有幾項是可以打鉤的。
02
2016年我辦了一張鋼琴卡。練了幾次后途中要么是底板壞了,要么是琴鍵壞了,后來我便沒再去。而當時我的計劃是自學三首曲子。
一年讀150本書,300本書,甚至500本書的人比比皆是。我的計劃只是一周一本,一年也就不到50本。回頭看還差得遠,買的書反倒不少。
03
畢業后常熬夜,一熬就是3年,好像成了生活常態。也正因為這樣,會很容易注意到熬夜傷身、猝死的案例等等這些訊息:
2015年,34歲的歌手姚貝娜,身患如乳腺癌永遠的離開。27歲的女警楊先文,因為腸癌晚期昏迷后就再也沒有醒過來。從中山大學的畢業四個月剛剛加入百度的程序師林濤海,因為連續工作48小時,而猝死在睡夢中,再也沒有醒過來......還有2016年6月,天涯的副主編金波猝死在地鐵里。
后來看了一篇文章,《別熬夜了,生命不會和你開玩笑》,還有周西演講的《生活沒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結果》,她每天熬夜到凌晨,26歲痛經查出卵巢癌。都讓我久久不能平復。說回2016年當時的計劃,就是晚上11點前睡覺,別熬夜。講真,我還是沒完全做到。
04
我的計劃清單里還有一項,就是個人公眾號的更新頻率和粉絲目標。我們都知道,在沒有經濟支持和合適的正確的推廣渠道之前,做好內容是最基本的。日更也是最基本的。寫了日更的計劃后,我又把它晾一邊了。
寫作群里有個群友說,用寫作堅持自己。截止今天,他在個人公眾號堅持寫作了127天,127篇。基本都是原創。自愧不如。
05
今天是三月的第一天。神奇的是,我們都喜歡在象征性的日子里,過渡一下自己的心情。或許生活就需要這樣一些儀式感。
童話《小王子》中,有這樣的對白。小王子問:“儀式是什么?”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不必華麗,也無需刻意,當有意識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時刻,儀式感就已經呈現。
三月一號。宜重生。
日復一日的生活還得繼續過下去,希望今年的你能完成過去幾年定下的計劃,許下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