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母校舉辦02屆本科畢業十周年聚會。我們是個小系,全年級才42名學生,都在一個班,彼此很熟悉。在到會的26人中,大家普遍混跡普通,相互間差別不大,話題也不是很多。倒是兩個沒來參會的同學,反而成了大家談論的焦點。
01
A同學是我們班最不合群的。四年同窗生涯,幾乎沒見過一次他和別的同學并肩走在一塊的情景,無論什么時候碰見,他都是獨自一人,永遠都是急匆匆的樣子,簡單打個招呼,便快步離開。
聯誼會、聯歡會、生日會……,不管是什么樣聚會,他是一概不予參加的。有事想找他,打電話是通常是行不通的,因為他基本上從來不接同學的電話。
除了一日三餐、上課和休息時段,他幾乎每天固定地出現在三個地點中的一個、兩個或三個,位于生活區西南邊上的英語角、求知路西向東方向第四個路燈下約10平方米的區域和306教室。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本科畢業,A同學被保送到北大讀研,之后又到美國讀博,學業結束后進入美國某著名投行工作。
今年十一期間,A君回到上海,創建了自己的風投公司。因公司剛成立,許多重要的事情都等著處理,他就沒有來參加這次聚會。
02
B同學喜歡熱鬧,哪有聚會,總少不了他的身影。嗜酒,瀟灑,快意恩仇,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干了,你們隨意”。
此君酒友眾多,遍布校園內外,請吃邀喝者絡繹不絕,曾創下連續138天不間斷飲酒記錄。用他本人的話說,不是在飲酒,就是在去往飲酒的路上。
在酒精考驗中,B同學度過了四年時光。參加工作頭幾年,發展一直不太順當,后來一怒之下回到老家,憑借重點大學的文憑,在縣城一所小學謀得一教師崗位。
去年底,妻子和他離了婚。現在,他獨自帶著兩個孩子生活,日子頗為緊巴。他捎話說,本來也想來參加這次聚會,無奈二子太小需要照顧,沒法來了。
03
除了A同學和B同學,我們班其他同學則較為大眾,沒有特別突出的特點,也沒有稱得上有趣的經歷,一路正常地學習、戀愛、畢業,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結婚、生子,就這樣波瀾不驚地生活,早泯然眾人已。
04
我至今清楚地記得,在大學第一次班會上,輔導員曾告誡我們,要珍惜大學時光,選擇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未來,今天是昨天的累積,明天是今天的積累。
05
轉眼,十年過去了。在這次聚會上,我們見到了輔導員,在聊起他在第一次班會上講的這番話時,輔導員說確實記不清了,對大伙也忘得差不多了,倒是對A同學和B同學仍然印象深刻。
06
輔導員說,在大學期間他就給AB兩個同學進行了畫像,叫孤獨的享受者和天使的埋葬者。他接著說,我記得在第一次班會上,我就給你們說過,孤獨是杰出的預支,合群是頹廢的開始。
07
是嗎?我們面面相覷,一時語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