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住院不幾天,婆婆也要求住院。婆婆心臟不好,平時睡覺都需要公公不時查看一下,推她翻個身。公公不在家,婆婆馬上顯得心神不寧,說自己哪兒都不舒服。
應婆婆堅決要求住院幾天之后,醫生把我們家屬叫去,說:“你母親不需要住院,要看就去查查是不是焦慮癥。”
婆婆回家后忿忿不平,拉住我們不停地說醫生不負責。一件事,她會聯想到很多很多。平時有公公和她拌拌嘴也是好的,可現在,我們都上班去了,只有她獨守空房。
我突然意識到該做些準備了
我查看資料,才知道抑郁癥、阿茨海默癥、癌癥是老人三大常見病癥。而被心理學家稱為老年抑郁的病癥,往往隱藏在老人身體的其他不適之中,有時很難辨別診斷。據臺灣的一項調查顯示:72%的老人有老年抑郁癥狀,表現之一就是總是抱怨身體不好。
在老年抑郁的癥狀中,睡眠障礙所占比例最高。我這才想起來婆婆很久以來都是靠吃安定才能入睡。其他癥狀,如易疲勞、情緒低落、胃口改變等,雖然我也有所查覺,但因不住在一起,每次回去探望都盡量陪婆婆說話,她看到我們也情緒一振,所以就沒當回事兒。
我也想起來,身邊的兩對夫妻,一對剛剛送走患阿茨海默癥(老年癡呆)的母親,那段時間母親漸漸忘記所有人和事,但每逢兒子出現,她都顯得很開心;另一對夫妻照顧患帕金森的父親幾年,夜間倒班沒睡過一個整覺,父親走了他們倆也接連患病。
所以,我意識到一件事:若子女盡早了解可能出現的情況并做預備,我想真到了那個時候會比較從容,至少自己的情緒不會崩潰。
要了解些什么
我國已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3億。我們的父母和我們,都要接連面對養老的問題。要知道,現代人壽命長了,卻不代表老年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許多老人不怕死,卻怕老。
為啥呢?生活自理的時候還好說,如果不能動了,需要有人給做一日三餐,需要有人給打針端藥,需要專業的全時間的護理,而子女又都在忙工作、忙家庭,那個時候該怎么辦呢?
所以從做兒女的角度,一定要做準備,怎樣安排、怎樣計劃,“有備無患”,到時候不會措手不及。照顧一個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會在體力、金錢、時間上帶來相當大的負擔,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你如何讓自己的情緒和身體保持好的狀態,以致能夠勝任照顧父母的責任。
很多時候,預防勝于治療,及早地照顧父母還有自己身心的健康,就可以減少晚年巨大的壓力。以阿茲海默癥為例,實驗結果證實:喝蘋果汁可增加記憶和學習速度,多喝各種果汁可降低76%得阿茨海默癥的可能性。另外也要多運動、多參加社交活動、多嘗試新事物、專心閱讀,還有保持良知(誠實善良、身心愉快),都可使患阿茲海默癥的概率減半。
從老人的角度呢,也要預備怎樣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讓晚年生活的每一天充實、快樂。
從三個方面做預備
身體上的預備,要為老人預備安舒的養老環境,以適應老人行動越來越不便的需要。
如果在家安養,要具備一些條件,比如:充足可提供支持的社會資源、住家附近的完備的醫療體系、居家安全評估(給使用助行器或輪椅的老人的無障礙居住空間、浴室的安全設備等)。
不是每個家庭都適合居家安養,這要根據家庭結構、經濟能力、健康狀況和出行能力來定。最好開家庭會議達成共識,尊重老人的意見,選擇最佳方式,讓老人有尊嚴地度過晚年。
我的一個朋友的奶奶,90高齡,完全不能自理,兒女也都年長,難以很好照顧,但誰都不敢提送老人去養老院,勉強輪流照顧。有一天,我朋友去輪到的那家探望老人,發現老人的房間臭不可聞,當即下決心召集全家會議,并提出建議送老人去一個有教會背景的養老院。后來,老人在養老院得到很專業的照顧,十分滿意。
心理上的預備,就算你送父母去了養老院,也不能把他放在那里就不管了。你要積極配合院方,給父母最好的照顧。
有調查顯示,在養老院的老人,如果家屬常來看望,并常跟護士、醫生溝通,這樣老人的生活品質比沒人管的好10倍。因為養老院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老人在那里面受忽視或虐待的例子也不少。如果你沒條件居家養老,就要選擇好養老院,找到了合適的養老院,也要常常去關心老人,讓老人的心得到安慰。
靈魂上的需求。我們的父母年齡大了,他們更接近生死的問題,有的人悲觀、有的人樂觀。有智慧的老人真是家中的一寶。我們要顧及老人對精神層面的需求,給他們提供條件不斷學習。不要只是希望他們不要給我們添麻煩。
我們要有意識地替父母安排機會學習、交流,讓他們能多接觸新鮮事物、和其他長輩聚聚、開車帶他們去參加有益的活動,這些對于老人都很重要,能給他們乏味的生活帶來很多快樂和美好的回憶。
作者介紹:常青,作家、家庭顧問,《根基常青樹》公號主編,著有《做父母享受慢的藝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