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哈姆雷特,也許是并沒有精讀的緣故,并不十分認同屠格涅夫對于哈姆雷特的指責,因為我絲毫沒有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利己主義者、懷疑主義者或者是虛榮者。“利己主義者”和“懷疑主義者”是一個哲學術語,含義比較豐富,但如果是人們的平常理解,“利己主義者”大概說的只是形容一個人自私自利,但從哪里可以看出哈姆雷特自私自利呢?他不過是在面對著擺在自己眼前的事情罷了,況且,整部劇就是寫哈姆雷特為父親復仇的過程,如果他自私自利,只關心自己,那么他又何必舍棄自己的愛情或者是冒著失去生命、與自己的母親關系惡化的危險去復仇呢?何不忍氣吞聲,裝聾賣傻到底,因為這樣做,他才更有可能過上平靜而優越的生活。至于“懷疑主義”,但凡什么東西被貼上“主義”這個詞,就往往有過分、絕對的意思,然而我也并沒有覺得哈姆雷特有過分懷疑自己以至于無法做出任何舉動或者整個思維混亂不堪的現象,他只是在不斷地追問,在思考。而“虛榮心”,這個評價讓我覺得更為奇怪,屠格涅夫的論據是認為哈姆雷特蔑視世間,想逃避卻又怯于放棄生命,論據的無力我就不多說了。區別于屠格涅夫,哈姆雷特這個角色給我留下最大印象的一點,是他的真。
有人會指責哈姆雷特懦弱,不夠果敢,錯過了殺死自己叔父的最佳時機,才會釀成悲劇。我覺得這個評價不太中肯。首先,哈姆雷特先是背負了喪父之痛,隨后因為自己的母親在父親尸骨未寒之時與自己的叔叔成婚,他不單單是對于母親水性楊花、背叛父親的做法感到羞愧,對自己叔叔的不義感到悲憤,美好愛情的白色巨塔也在他心里逐漸崩塌。然后,在父親的鬼魂告知他自己是被叔叔,也就是自己的新繼父謀殺時,復仇的火焰一下子燃燒了他的全身。但是,他又絕非像雷歐提斯那般沖動之人,可以直接提著劍跑去叔叔面前討一個說法。他也許是因為考慮到自己母親的處境和感受,也許是因為想要先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而不是魯莽行動,也也許是出于對于自己孤立無援的處境的了解,亦或是因為自己在接連受到激烈且負面的感情的炮轟下沒辦法快速理清自己的思緒,反正,我認為哈姆雷特沒有馬上去報仇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又不是像堂吉坷德那樣對騎士精神有著絕對并且瘋狂的膜拜,也并非像阿喀琉斯那樣勇猛無敵、所向披靡,他并不生活在英雄史詩當中,他只是一個人,他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思考并且調整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理性地安排自己的復仇計劃。所以,我認為普勞曼等人的說法就相對客觀——“哈姆雷特拖延復仇是由于外部環境于他不利,而且任何人都難以克服這種環境造成的困難,因而哈姆雷特的延宕在所難免。”
而至于為什么在安排戲劇,確認自己的叔叔的確是殺人兇手后,他沒有在那個時候殺了他,這里在哈姆雷特的獨白中,我們也不難找到答案。他說“要把握更為兇殘的時機”,也許是礙于宗教,也也許是礙于哈姆雷特自己的個人原則或者是內心無比激烈的憤恨,他不愿意在自己的叔叔禱告時殺害他。我認為,無論如何,都不能將他復仇的延宕歸結為他懦弱。如果他真的懦弱,害怕淫威,那為什么他要跟自己的母親強烈地對峙?為什么會敢于對自己的叔叔出言不遜?
我覺得既然這部作品既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那么他的一大主旨應該就是宣揚人個性的解放,宣揚理性,提倡懷疑精神,而我們的哈姆雷特很顯然都符合以上的標準,我在上文皆有提到。至于懷疑精神,我還能夠補充幾點。哈姆雷特除了會去求證事實外,他也勇于懷疑自己,文中好幾處獨白都表現出他處于極度的掙扎當中,不斷地拷問自己的心靈,批判自己的懦弱,比如第三幕他在探討“是存在還是消亡,這是問題的所在”那一段,他指出“思慮使我們成為懦夫”,第四幕在得知福丁布拉斯外出征戰只為一塊不毛之地時,他也在自責自己沒有去做該做的事,就在這反復的思想斗爭中。哈姆雷特就是在一次次的思想斗爭中不斷成長,作為一個自然的人,復仇的幼苗在熊熊的火焰中不斷成熟,沒有半點英雄主義的突兀和虛偽。哈姆雷特復仇之路的心緒變化,他的矛盾,他的掙扎,他對于母親的指責,對于叔叔的憎恨,這是我認為他真的最大原因,他的感情以及內心都是真的。
哈姆雷特對于事實的求證、對于自己原則的追求,對于“真善美”的固執,是我認為他真的第二個原因。至于有人說他理想主義,我也承認,哈姆雷特的追求確實是理想化之下的純粹,因為他并非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他曾經在德國留學,受到那里人文氣息的熏陶,他對自己真誠,對別人真誠,對生活也曾有無限向往,他是一個正義的人。我也承認悲劇的釀成的確也源于他的這份理想主義,但但凡理想主義遭受滅頂之災,現實也一定給予了它不少的打擊,這里我就不細說。我唯獨不能接受的觀點是指責哈姆雷特懦弱、自私或者把悲劇的原因僅僅歸結于他的個人性格。難道對于“真”的追求也該被世人指責嗎?
也有人會認為哈姆雷特絕情。這也許是歸因于他對于自己的情人奧菲利亞的決絕吧。但是,哈姆雷特縱然在這里的表現是決絕的,但我感覺到更多的卻是他的可憐、真實。哈姆雷特在得知自己父親被謀殺的噩耗后,狼狽地去找奧菲利亞那一幕,使我十分震撼。根據奧菲利亞的敘說,“他拉住我的臂腕,握得我緊緊的,然后往后退,把手臂盡量伸直”,“他開始瞅著我的臉端詳……他這樣呆了很久……他發出一聲可憐而沉痛的長嘆,好像要使他的身軀爆炸破裂,結束掉生命,然后他放開了我的手。”。在那時,哈姆雷特對于奧菲利亞的感情是多么復雜呀!他渴求純美的愛情,又因為母親的亂倫使他不敢相信女人的忠貞,也不敢相信愛情的真誠。可是,他依舊“緊緊”地握住愛人的手,也許是想要割舍卻又難以放下,于是“往后退”,他想要從愛人的臉上重拾對于愛情的希望,于是他“呆了很久”,但最終,也許是他沒有找到那份希望,也也許是因為背負了復仇的使命,所以他不得不放手。這些,都體現了他對于“真”的追求,體現了他的“真”。他并不真的想辜負自己的愛人,盡管在后文他惡狠狠地叫她去修道院,對她冷嘲熱諷,甚至直言說他不愛她了,但他對于奧菲利亞的感情全都在他看見她的葬禮時的驚訝顯露無疑,如果真的絕情,又何必近她的墳墓,想看見她最后一眼呢?又何必在她死后對自己的母后說“我眷愛我的奧菲利亞,四萬個弟兄的愛加在一起都抵不過我的數”呢?
屠格涅夫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張革命凈勝以及犧牲精神,站在他的角度看來,也許個人的情感、個人的思考在集體面前,在國家和民族利益面前不值一提。但哈姆雷特無疑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盡管他有自己的缺點,但是他的精神無論處于那個時代,都是必須的,他是我們作為“人”這么一個個體的真實寫照。他真誠、勇于追求理想,同時也會因為現實的無奈以及矛盾憤恨不滿、不知所措,但只要我們一直像他一樣保持一顆不斷反思的心,就一定會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做自己該做的事。
這就是哈姆雷特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