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今天早上決定陪爸媽到外面吃米粉,現在外面的米粉最便宜的也都已經在十元以上了,老人家有點舍不得,寧愿整天在家里吃著饅頭和稀飯。記得去年兒子摔了腿,在我這里住了兩個月,吃了兩天這樣的早餐就提出抗異了,說沒有味道而,而我覺得還好,我的適應能力一直很好。媽媽因為有糖尿病,現在稀飯、饅頭外加一個雞蛋是我們家每天早飯的標配。我可以經常在外面換著口味吃。但爸媽卻不是這樣了,老人家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往往是沿著一種慣性在做,不愿意去改變,也不愿意去嘗試。而我就要做好他們的參謀,讓他們一塵不變的生活多一點變化,多一點新鮮感。我已經過了自己的心里關。父母不再是我的靠山了,現在輪到我來做他們的依靠了。
? ? ? ? 現在媽媽吃任何東西都是慢吞吞的。吃面條時,常常是挑著一根或者很少的幾根面條在吃。因為手發抖的緣故,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來掌握筷子,食物也常常掉在桌上,衣服上。吃剩的核或者是帶皮的東西,媽媽也是直接扔在了地上,對此,我曾試著提醒媽媽,說不要直接扔在地上,要把吃剩的東西放在桌上,難得掃。但嘗試了多次后,我直接放棄了。因為媽媽記不住,也可能是理解不了你的意思了。“扔就扔吧”,我對自己說,大不了我一天多掃幾次地而已。我現在對媽媽的角度上,盡量本著讓媽媽發揮自己的功能的角度來考量,來替媽媽拿主意。讓媽媽自己吃,哪怕慢一點,弄臟衣服也沒關系,不要事事代勞。如果為了方便,干脆用喂的方式,那樣只會加速媽媽基本功能的散失。讓媽媽在基本功能上多加練習,反復操作,盡量延緩媽媽衰退的速度。今天吃米粉的效果很好,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原來以為媽媽會吃得很慢。可能是因為油水多,鹽味也足,媽媽愛吃,連著說“好吃!”、“好吃!”還讓爸爸也幫她吃一點。也比平常吃得快一些了。同時也讓我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收獲,也是一種啟發吧!——給媽媽的碗不能太大,用一個小碗把米粉盛出來一些,端給媽媽吃,雖然有點麻煩,但效果卻不錯,我想其中的原因應該是碗里的東西太多的話,媽媽會面臨選擇性障礙,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吃了。
? ? ? ? 媽媽因腦部退化,常有游走的習慣,沒有目的的。她常常會在家里的客廳、書房、走廊轉著走。有時也會打開門,自己出去,當然她是不會自己關門的。如果哪天外面的門沒關,一定是媽媽自己走出去了。在我的想象中,媽媽的精神狀態應該是這樣的:人好像剛從睡夢中驚醒過來,不知身處何處,各式各樣的事物,比如地點、時間、人物、圍繞著自己轉,人找不到方向。種種事物纏繞著你,死去的人、活著的人、記憶、帶著創傷的幻覺、意思不明的零碎句子,等等。而且這樣的狀態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可能有所改善的。媽媽以前常說爸爸外面有女人,現在我大概知道答案了,——就是醫學中常說的錯構或者叫異構。我為此查了醫學資料。錯構癥:是指患者在回憶往事時,常混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情節,如把過去可能在生活過程中確曾經歷過、然而在他所指的那段時間里卻從未發生過的事情,錯誤地當作該時發生的真實事件來訴說,并且不自覺地固執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癥狀,每個人退化的速度、失去的功能也不同。有時候我在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妄想也是一種“能力”,表示大腦還有那方面的功能;現在媽媽連妄想也沒有了。
? ? ? 爸爸對媽媽的責任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只能養老院了,他每天幫她穿衣服,監督她吃藥,帶媽媽散步,給她擦洗身體。爸爸常對我說“現在,你媽媽就是我的目標”。爸爸并不覺得這份責任感是一種負擔,相反伴隨著爸爸個人生活的內容變窄,照顧媽媽成了他的自我價值的來源。爸爸從照顧媽媽中找到了人生目標,而媽媽也同樣爸爸的存在,感受到了依靠,彼此的實際存在給了爸媽以慰藉。對于爸爸對媽媽的耐心我是由衷的感到欽佩,我的記憶中,爸媽也曾經經常吵架,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讓爸爸對媽媽有如此的耐心,爸爸在我心中從來沒有如此高大過,我真正體會到了言傳身教的意義所在。
? ? ? ? 記著和媽媽生活的點滴,為以后有一個回憶,也是為了自己在生活中不斷總結,找到和媽媽溝通的最好方式。如果媽媽已經無法通過到達我這里的橋梁,那么我就必須到她那兒去,去感同身受,理解媽媽現在無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的真正含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成于 2021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