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老是對我說“小時候看你呆呆不會說話的樣子,真以為你是個傻子。沒想到你現在成了個話嘮。” 言畢,還對我投了一個白眼過來。
我曾經是一個口吃患者
如是說,我長到五歲才能稍微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腦海里的想法,而且伴隨著嚴重的口吃。一句“姐姐”,我都讀得不利索,經常是第一聲“姐”拖得特別長,而第二聲“姐”又重又短。這樣的情況下,更別談小學被點名回答問題了。每次都是漲紅著臉,卻說不出一句話,弄得我和老師都下不來臺。
通過變成逗比來治病
不過好在這樣的情形在初中有了改觀。受于初中班上幾個活寶的“說學逗唱”啟蒙下,我發現了自己似乎打開了一扇大門——逗比。得益于此我,我擁有了能輕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我的朋友說“和我在一起聊天,常常會被我逗的樂不可支”。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越多的溝通,讓我的口舌得到更多的訓練。時至今日,除了偶爾的只言片語,似乎很少人覺得我口吃。而且我的這段歷史除了我爸媽,連我的姐姐都幾乎不記得。
每當回憶起這樣的變化,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我會說話了,可是我還是不會說話
我也有作為一個逗比的煩惱啊!我的很多說話的思維經常被逗比的神經帶跑偏。比如,今天,小康出門騎電瓶車被撞了,我首先關心的就是他的電瓶車壞沒壞,而不是小康有沒有受傷。小康幽幽地說“你怎么不先問我人有事沒事?”。我是一時語塞。我是不關心小康么?沒有啊,作為一起實習到轉正工作的同事,我們有著深厚的友情。可是在我的思維關心程度來看,假如小康的車壞了,那他下班之后要推車回家的樣子,我可能會以此開他幾句玩笑。在這里,對小康再說聲對不起。
以上的事例,也只是我生活中的一個縮影。這并不是說我情商低,其實,我還算是一個體貼的朋友,身邊的人不開心的時候,也會陪他們聊天抱怨,一起浪,一起瘋。可因為不會說話,我還是在很多方面上遭受了挫折。所以終于在我迷迷糊糊活到了20多歲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真的要立馬學習好好說話。
這些年,我真的得罪了很多人
我為什么會到20多歲的今天才明白這個道理呢?因為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會說話的人要么是虛偽的人,整天凈說些的漂亮;要么是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但一開口就能口若懸河的高人。前者不屑做,而后者以我這種性子,也壓根做不到啊!
身邊也有些和我一樣不會說話的朋友為了避免沖突和傷害給自己打上”直性子“的標簽。“我說話比較直,不要介意啊”,像是打了預防針,告訴別人,‘我’可能有時候說話會傷害到你,不要介意,’我‘不是故意的。 可是即使你這么說了,那真的就能避免傷害了么。誰能保證預防針就能百分百預防疾病。有些人就是小心眼,從此疏遠你,討厭你。而暗中使絆子的也大有人在。或許這些年一些朋友莫民奇妙消失在我的世界里,都和這些 ”我不是故意“ 的話語有關。
好好說話,只是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
要明白好好說話的重要性,就要從說話的本質入手。人為什么要說話? 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相信很多人都能很快的想到。 不過,還差下半句。讓聽者接受你的想法,應該有些人會覺得,我說我的,他接不接受是他的事。那么這樣的話是不是和放屁一樣,你只管放,聞不聞得到是他的事。
每一個人都是渴望自己說出來的話被人接受的。比如,男女朋友間的經典語錄之一“多喝點開水”。男生大多數大大咧咧,女生發燒的時候總是習慣一味地說些 ”好好休息”,“多喝點開水“的話,女生一聽,啊!我都燒到39°,你只讓我喝開水?分手! 其實這里男生只是想表達一下自己關心之情,只是在女生聽來,沒有聽出男生想表達的意思。以為男生不關心自己。
因此,在我看來但凡是一場想讓對接受自己的想法的對話(這樣的語境包含了我們生活中絕大部分的場景,除了吵架這類形式之外)。我們說出的話就是要從聽者的角度出發。衡量會不會說話的標準就是,聽者能不能接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這里作為正面例子再恰當不過。
這條路,我需要不斷的學習
我現在也不太會說話,即使看了一些書,聽了一些節目。但還是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把氣氛搞僵。我身邊有有很多會好好說話的例子,比如seven,超超,petty。和他們一比,我簡直就是一個咿呀學語的小孩。不過只要我沒有放下對自己的要求,每一個明天就比今天來的好一點!**周末快樂!**
——————
推薦:好好說話音頻與書籍
坐標:杭州市拱墅區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