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H Lawrence的小說拍的電影,情節很簡單。
一對原本恩愛的上層社會夫妻。由于丈夫參戰,變成了殘疾。回家必須靠人幫助,才能起身,行走。過上了離不開輪椅的生活。夫妻生活更不用奢望。妻子選擇對丈夫不離不棄。然而內心的欲望卻在讓她變得無比痛苦。丈夫早已看在眼里,提出妻子可以有自己的情人。妻子耿直,信以為真。但在真正情人出現之后,竟是自家養雞場的雇傭。丈夫的嫉妒、報復心理,以及強大的占有欲,支使著他去拆散這一對情人。最終,妻子還是離開了丈夫,選擇和情人在一起,并懷了他的孩子。
看之前,就知道這部小說里充滿了關于性的描寫。電影拍的倒是很美,沒有特別露骨。回到這部小說的名字,“情人”是主角。
如果對比下,這位丈夫和情人,不難發現,他們有很多共同點。
誰都不完美
丈夫擁有錢財地位,和美妻,可是沒有生育能力。情人沒錢沒地位,可有一腔熱血,一臉癡迷。
他們都不是完美的,在某些方面嚴重缺憾,讓兩人都不自信。
而丈夫的不自信,其實是從養尊處優的地位里,滑落下來,形成的自負。自負包裹著不自信,更顯脆弱和畸形。
一方面已經喪失了性能力,電影里的話說“半個男人”,另一方面,還依仗自己作為丈夫的地位,行使對妻子擁有的權利。在會客時,對妻子的刻意冷落。
對妻子說,可以有個情人之后,又強調不能有孩子……又要對情人的地位有要求,至少是公爵?!
對地位的維護,死死地筑起了高墻,隔離了他和妻子的溝通。在他眼里,維持表面的榮光,遠遠高于給妻子真正的快樂。當然,他在提出妻子可以有個情人的時候,是他自我對妻子的讓步。是短暫的愛超越了個人地位。但,或許,那只是個試探而已。
可怕的示弱
丈夫在極盡全力地把妻子往外推。說自己不如死去,活著還得讓妻子受罪。妻子說,不覺得受罪,還是愛他的。他故意說自己多不堪,來博取別人的同情。其實對比了前后,那都是虛假的托辭。不斷的試探而已。
情人在得到夫人的身體之后,很快陷入情網。再也無法自拔。他深信自己愛上了夫人。不確信夫人喜歡他的是身體,還是本人。
有幾次,他說,你只不過是喜歡和我做愛罷了。我所屬的階層永遠不可能娶到你。而夫人的回答是,不,我愛你。
女人的選擇
人性就是這樣。得了丈夫的“建議”,妻子信以為真。
妻子耿直,愛丈夫也是真的。不愛了也是真的。找情人,毫無顧忌,喜歡了就義無反顧。
懷了孩子,她找到被丈夫偷偷解雇,送到礦上當工人的情人。情人不斷抗拒,他進一步說他們之間不可能。祝福她,為查太萊姓氏,懷了孩子。
孩子是“the best part of both of us”夫人說了這么一句,還是堅持和情人在一起。并表示可以幫助情人經營農場……
兩個沒有交集的人,真的走到一起。欲望?剛開始是,后來成了真愛。情人拿自己的短板,不斷地衡量自己,同時又受到愛情的灼燒,走的太遠,無法回頭。他在樹上釘上2根交叉釘子,把他們的關系合法化。這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言語是多么無力,人們真正的想法總藏在語言的背后。
現在社會,有很多外遇。大多基于兩者都想要。一面維系表面的一團和氣,地位財力的高高在上,一面又在嗅著鼻子,找真愛。找到所以為的真愛,也不愿放棄已經擁有的婚姻或關系。人在兩端掙扎,難以消受愛情的甜蜜。就像此片里的丈夫,維系婚姻關系,允許妻子找情人,本是多么沖突的事情,也就沒有結果。
物質要求很高。先找勢均力敵,再找愛情……可是這兩者沒有關系。
愛情是個太復雜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