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北魏高祖元宏對弟弟們非常友愛,始終沒有改變。曾經從容對咸陽王元禧等人說:“我死之后,萬一出現不肖子孫,你們觀望,可以輔佐,就輔佐他,不能輔佐,你們就自己取代他,不要被他姓奪去政權。”
元宏親任賢能,從善如流,精勤政務,朝夕不倦。常說:“做皇帝,就怕不能處心公平,推誠于物。能做到這兩條,則胡、越之人,都可如兄弟般相處。”
元宏用法雖嚴,對大臣們也不特別寬待,但是,人如果偶爾有小過,卻常常寬容。曾經在飯食中吃到蟲,又有一次左右端湯時誤傷皇帝的手,都一笑而過,沒有加罪。祭祀天地、五郊迎氣、祭祀宗廟、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無不親自主持祭禮。每次出巡或用兵,有司奏請修道路,元宏就說:“粗修橋梁,能通過車馬就行了,不必除草并鏟平地面。”在淮南(南齊境內)行兵,就如同在自己境內,嚴禁士卒踩傷粟稻。有時需要砍伐民樹以供軍用,都留下絹布補償。宮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臟了,洗干凈再穿,馬鞍、馬勒只用鐵制和木制。元宏從小就多力善射,能以指彈碎羊骨,射禽獸無不命中。到了十五歲,就不再打獵。常對史官曰:“時事不可以不直書。人君威福都在自己,沒有什么能管得了他,如果史策再不書寫他的惡行,他還有什么可畏懼忌憚的呢!”
彭城王元勰與任城王元澄商議,認為陳顯達還未走遠,擔心他回師突襲,于是秘不發喪,把遺體放在臥車上,唯有二王與左右數人知道。元勰出入神色無異,奉膳,進藥,裁決外面奏報的政事,一如平日。數日,抵達宛城,夜里將臥車拉到郡府,才將遺體入斂棺木,然后再將靈柩還載臥車內,外面都沒人知道。派中書舍人張儒奉詔征召太子;秘密將兇訊告訴留守于烈。于烈處理公務,舉止不變。太子元恪到了魯陽,與靈柩相遇,這才發喪。
丁巳,元恪即位(時年十七歲),大赦。
彭城王元勰向新君元恪跪拜,呈上數頁紙的先帝遺詔。東宮官屬多懷疑元勰有異志,秘密防備他,而元勰推誠盡禮,于是打消嫌隙。咸陽王元禧到了魯陽,先留在城外以觀察其變。過了很久,才入城,對元勰說:“你此行不僅辛勞,而且實在是危險。”元勰曰:“哥哥年長識高,所以知道有危險。我就是手里握著蛇,騎在虎背上,也不覺得艱難。”元禧說:“你這是恨我來得太晚罷了。”
元勰等以高祖元宏遺詔,賜馮皇后死。北海王元詳派長秋卿白整入宮把毒藥交給皇后,皇后奔走呼號,不肯飲藥,說:“皇帝豈會這樣,是諸王輩要殺我罷了!”白整制服她,強灌下去,才飲藥而死。喪車到了洛城南,咸陽王元禧等知道皇后已死,相視說:“假若沒有遺詔,我們兄弟也當決策除掉她,豈可令失行婦人宰制天下,屠殺我們!”給皇后擬謚號為幽皇后。
13、
五月癸亥(五月無此日),南齊加授撫軍大將軍、始安王蕭遙光開府儀同三司。
14、
五月二十一日,北魏葬孝文帝元宏于長陵,廟號高祖。
北魏世宗元恪想要任命彭城王元勰為宰相;元勰屢次陳述先帝遺旨,請求滿足自己的心愿,元恪對之悲慟。元勰則懇請不已,于是任命元勰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冀州、定州等七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定州刺史。元勰還是堅決推辭,皇帝不許,這才接受就任。
15、
北魏任城王元澄認為王肅只是一個逃到北魏來的南方人,官位卻在自己之上,心中十分不平。正巧一個南齊投降過來的人嚴叔懋,告發說王肅密謀逃還江南,元澄即刻采取緊急措施,逮捕王肅,上表稱王肅謀叛。但是調查結果,完全沒有證據。咸陽王元禧等上奏彈劾元澄擅自關押宰輔,免官還第,不久,外放為雍州刺史。
華杉曰:
元宏告訴兄弟們說,我的兒孫能輔佐,你們就輔佐;不能輔佐,就自己取而代之。這話,我相信他是真心的,因為他一貫真誠。但是,真誠的人,往往天真,元宏就也有天真的毛病。這話的問題就太大了。首先,信任兄弟超過了兒子,這次序已經不對了。兄弟親,還是兒子親,這是一目了然的事,說這樣的話,就是對太子的不尊重,寫在史書里,也可能以后給新君的統治添亂。
其次,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兒子,習慣性輕視自己的兒子,是很多人不知不覺的毛病,就是總有長輩看晚輩的眼光,像對小孩子一樣。他都要當皇帝了,怎么能是小孩子呢?你就要把他當皇帝看,不能當孩子看。
第三,這話是對兄弟“們”說的,兄弟們各是各,哥哥一死,他們自己怎么樣都搞不清楚,你讓他們可以對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誰來取而代之呢?這些都是幼稚的話。
元宏一死,帝國馬上就進入一個微妙的危險期,歷史上把這種情況叫做“主少國疑”,君主年少,大家都相互猜疑,全國人民心不定,最容易出事。元勰說他是“握蛇騎虎”,靠著自己的推誠盡禮,總算沒有出事,否則,元恪的左右如果懷疑他,先下手為強,也不一定。元禧呢,到了都不敢進城,在城外觀望,看看沒事,才躡手躡腳進來,所以他一聽元勰講“握蛇騎虎”,就聽出話外之音:“你倒是把自己保護得很好!”
元澄的事則也很蹊蹺,胡三省認為是元恪策劃的,他雖然表面包容,內心則非常忌憚元澄,所以借此案將他斥逐出京。我想元澄逮捕王肅一案,也不可能是別人策劃,還是他在元宏在世時,就表現100分,元宏一死,他也不太在乎元恪這個小侄兒,就想舒展舒展自己意志。否則,一個新投降過來的南方人,怎么敢舉報王肅!當然是元澄指使的。
人可以真誠,但是不能天真。但是真誠的人,往往會犯天真的毛病。你強大,壓得住的時候,手下個個都乖得很,絕對一心一意。但是如果換了一個柔弱之君,他們恐怕就換了人格了,有了想法了。
16、
六月二十四日,北魏主元恪追尊生母高氏為文昭皇后(高氏暴卒之事,參見公元497年記載),配饗高祖,增修舊冢,稱為終寧陵。又追賜皇后的父親高飏為勃海公,謚號為敬公,以他的嫡孫高猛繼承爵位;封皇后的哥哥高肇為平原公,高肇的弟弟高顯為澄城公;三人同日受封。元恪一向并不認識諸位舅舅,這才賞賜衣服、頭巾,引見他們,都惶懼失措;數日之間,富貴顯赫。
17、
秋,八月五日,北魏以高祖遺詔,元宏后宮三夫人以下皆遣送回家。(皇后之下,有左、右昭儀各1人,夫人3人,嬪9人,世婦27人,御女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