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七公與楊過在華山初會,就在楊過面前煮蜈蚣吃。洪七公讓楊過也吃,楊過卻不敢吃,被洪七公譏笑為膽小鬼。楊過受不了激,想著閉著眼睛吞他幾條就是,洪七公又說閉著眼睛,嚼也不嚼,一口氣吞他十幾條,叫做無賴撒潑,并非英雄好漢。可見,在洪七公的心里,敢于細嚼慢咽地吃蜈蚣,也是英雄好漢的象征。
洪七公口中的英雄好漢,是我所偏愛的。我覺得金庸筆下的英雄豪杰是分層的。有些英雄豪杰可以在敵人面前刀斧加身,面不改色,可是遇到吃蜈蚣這樣的小事反而心有戚戚,不敢下口。英雄可以是鋤奸扶弱,大義凜然的,可是若說要有點豪氣,該當配上點魏晉名士的無拘無束,狂放不羈才相得益彰。
提起郭靖,人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大俠,保衛(wèi)襄陽數(shù)十年,百戰(zhàn)不殆,為國為民,可是我總是愛不起來,尤其是看《神雕俠侶》,總覺得他迂腐了點,那么強烈反對楊過的師生戀;郭芙砍了楊過的手臂,他又耿直地想砍了郭芙的手臂賠給楊過,不想想有什么別的補救的辦法,雖然迂腐得有點可愛,但是也有點蠢得可笑了。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金庸骨子里的叛逆精神,我總覺得,金庸更欣賞的是那種任性恣情,狂放不羈的英雄人物。就如洪七公,可以在交付丐幫重任之后云游四海,邊走邊吃,瀟灑不羈,放浪形骸;就如同黃藥師蔑視禮法,討厭世俗偏見,獨自一人,飄搖江湖,行事總是邪魅狷狂;再比如楊過,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娶自己的師父小龍女為妻,即便此舉是對抗世俗禮教,和整個江湖的流言蜚語;見到黃藥師這樣的武林前輩,張口就說要跟對方結(jié)拜為兄弟,實在是有些驚世駭俗。
然則,有意思的是,在處世上這兩種英雄豪杰大概會有完全不同的選擇。如果說郭靖更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積極入世,為國為民,心中時刻有大義,那么像楊過,黃藥師這類英雄豪杰的處世態(tài)度更偏向于莊子的游世。這是介于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之間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身為武林高手,在國家危難之際本該挺身而出。然則時代的洪流下,有些事情時無可奈何的,生逢亂世,有些事情不是靠個人的能力能夠解決的。完全拋卻社會和個人責(zé)任義務(wù),只想著隱世的出世者是為入世者所不齒的,然則完全把自己投于國家動蕩,卷入時局紛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則是出世者所不屑的。莊子的游世,是”順人而不失已”,既適當出世,保持與外界的聯(lián)系性,承擔(dān)一定的責(zé)任,又保持內(nèi)心的自我。金庸大概就是頂著這樣的思想保住了狂放不羈,無拘無束的英雄形象。
楊過在等待小龍女的十六年中,從未去過襄陽幫助郭靖守衛(wèi)襄陽,可是他會一邊游歷江湖,一邊鋤強扶弱,行俠仗義,他不愿受困,但是也不吝本色;黃藥師也是一身絕頂武功,閑云野鶴,但是面對李莫愁這樣的大惡人時仍會抱著除惡行善的念頭,英雄本色,可謂如是。所以,敢不敢吃蜈蚣,正是這類英雄的另一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