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設想,如果當時是我在淑馨的旁邊,我會不會跟她說一句:“請耐心等待一下?!蔽蚁胛視f的,在之前我也是這么做的,但是當姬老師把這個事情說出來,問我們有什么感受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想的是淑馨沒有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一直在催促。
通過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到,自己都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就給一個2歲的孩子貼標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了她的身上,自己才是沒有感受她的感受,因為沒有聽到有誰告訴她已經去拿水了,所以孩子在不知道的情況才重復地說要水,這不是孩子的錯,是作為陪伴者我們的錯。孩子在家是受父母受家人的影響,在學校受老師的影響,陪伴她成長的大人們自己沒有做好,為什么要去責怪一個孩子呢。
是的,當我明白了這一點,我就要多去思考,孩子在做什么,他們在想什么?我們在想什么,我們在做什么?往往我們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聽話,懂事,有禮貌,做得好,什么都好,此刻孩子在眼中就應該是個成年人的模樣。當孩子內心充滿正氣,很認真說話做事的時候,我們又覺得這不過是個孩子,是不是太成人化了,應該是個孩子的模樣。其實不是孩子變了,是我們在變。
當孩子看到別人的媽媽把雞翅放到孩子的碗里時,也會給媽媽要雞翅放在自己的碗里,因為她覺得這樣做也可以得到雞翅,她知道媽媽一定會給的。父母總想把最好的都給自己的孩子,相信這是每一位媽媽和爸爸的共同想法,毋庸置疑,如果換作是我,我也會是的,只是我現在會去思考,可以給該怎么給,給多少,與孩子進行事前約定,然后按約定執行。我不能孩子要什么我都給,不能孩子說怎么樣就怎么樣,也許這樣下去會變成孩子要多少我都不得不給的結果。孩子很重要,但是正是因為重要才應該為家庭做一些什么,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正確引導尤為重要,同時父母自己的做到也至關重要,因為言傳不如身教。
比如如何讓孩子建立規則,心中有原則。我想到昨晚,因為有些事情我們跟姥姥說不在家里吃飯了,后來事情臨時不辦了,所以回到了姬老師家里。姥姥說:“你們在這兒吃飯吧?!蔽也铧c就答應了,但內心有一個聲音在說“不行”。是我們那會兒自己說的不在這兒吃了,沒有報飯,這會兒因為我們的事情不用辦了,現在又在這吃,那規則在哪里,我們說的話算話嗎?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同的事情,同一個道理,如果在孩子面前,我們說到了但做不到,也沒有認真對待自己說過的話,那孩子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見未真 勿輕言 ”的人,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見人善 即思齊 見人惡 即內省”的人,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凡出言 信為先”的人,我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的人……
首先,我得先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