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l 6 最近(2015.9)經歷的最大的變化就是 Great List Refactor(GLR), 俗稱大列表重構。
它還很難解釋!但是幸好有某些歷史背景能幫助我們。 在 2014 年澳大利亞 Perl Workshop 會議上討論了很多 GLR 的東西, Patrick Michaud 在它的博客上寫了很多關于 GLR 的內容。
GLE 意圖強調性能和列表和相關類型操作的一致性問題。改變這樣的基本數據類型將會很痛苦。
通常 Perl 5 這樣展開列表:
% perl -dE 1 -MData::Dumper
[...snip...]
DB<1> @foos=((1,2),3)
DB<2> say Dumper \@foos
$VAR1 = [
1,
2,
3
];
開始, 很多的 Perl 6 行為都模仿這種展平行為但是在去年年底的時候, 使用 non-flatterning(非展平)行為以保留原始數據結構的用法越來越多。
這樣做和很多邊界情況不一致并且 Rakudo 內部大量使用了一種叫做 Parcel
的數據類型, 之后 Parcel 被認為是一個 Bad Idea(糟糕的設計) — 主要是因為性能問題。
2015 年 7 月, Patrick 導入了一個涵蓋 "Synopsis 7" 的孿生設計草案, 隨后的月份中它變成官方的 S07。
8 月份對于 GLR 是很繁忙的一個月。喬納森.華盛頓在 Rakudo 倉庫下開啟了一個單獨的 GLR 分支。很多人在那個分支下協同工作。同時在 IRC 頻道有倆個機器人, Camelia 和 GLRelia(后者跟蹤 GLR 分支)。所以人們能很快嘗試并比較在新舊系統中代碼的行為。大量的變化和諸如 panda 的軟件不得不進行修補以保持功能。
Parcel 數據類型變成了 List(它是不可變的并使用圓括號)而數組是 List 的一個可變子類, 它使用方括號。數組不再擁有隱式的列表展平行為。簡單的數組可以使用 .flat
方法進行展平。
Pre GLR
my @array = 1,(2,3),4; # 1 2 3 4
@array.elems.say; # 4
Post GLR
my @array = 1,(2,3),4; # [1 (2 3) 4]
@array.elems.say; # 3
my @array = (1,(2,3),4).flat; # [1 2 3 4]
把列表滑進(Slip)數組中也是可行的:
my @a = 1, (2, 3).Slip, 4; # [1 2 3 4]
還有:
my @a = 1, |(2,3), 4; # [1 2 3 4]
序列(只能夠被耗費一次)被引入:
my $grep = (1..4).grep(*>2); # (3 4)
$grep.^name.say; # Seq
而 .cache
方法能用于阻止 Seq 的消費。
The Single Argument Rule
傳遞給諸如 for循環迭代器的參數遵守"the single arg rule", 意思是即使第一眼看上去是以多個參數出現的, 也會被當作單個參數。通常這會讓 for 表現得如程序員所期望的那樣除了帶有尾隨逗號的例子。
my @a = 1,2,3;
my ($i, $j);
for (@a) {
$i++;
}
for (@a,) { # 這實際上是單個元素列表(single element list)
$j++;
}
say :$i.gist; # => 3
say :$j.gist; # => 1
S07 在 2015年9月份被喬納森-華盛頓重寫了。結果就是 S07經歷了很多改變。Parcel 被移除了, 重新引入進來, 并且最終又被移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