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
大街上發個傳單,名片上就敢印業務經理;駕照還沒考,就趴在方向盤上玩自拍;七層不到的農民房敢叫某某大廈;下頓飯不知在哪吃的人張口就是O2O。
我有時候在想,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哪出了毛病,哪根筋不對?我百般思量不得其解,我輾轉反側不得要領,直到我自己開始玩微信公眾號,我仿佛知道了些什么。
從電子書興起的那天起,從網絡閱讀興起的那天起,傳統出版業受到了近乎滅頂的沖擊,紙質書沒有任何優勢:體積大、攜帶不方便、沒有智能書簽,最重要的是沒有電子書便宜。于是幾乎一夜之間,隨處可見拿著手機的低頭族。好的一面:閱讀成本降低,閱讀普及率提高,相對的,一些作者的創作出版成本也降低了,這是新媒體出版業有功于文化的一面;壞的一面:盜版更容易了,盜版成本更低了,手動錄入,再不行還可以拍照上傳;更重要的是——給了那些垃圾寫更多垃圾的機會。
秦漢以前,文字寫在竹簡上,一根竹子做的竹簡還沒有現在一張A4紙容納的字多,那個時候如果拿竹簡來當便箋用,寫上“老公,我去隔壁打麻將了”,罪過不亞于現在殺大熊貓剝皮做坎肩、殺丹頂鶴腌泡椒鳳爪,所以沒點水準的東西不敢往上面寫,所以古時候才會有“開卷有益”的說法。東漢時蔡倫改良了造紙術,緊接著唐朝人畢昇又發明了印刷術,極大促進了文化繁榮。然而每一次文化工具進步的同時帶來的是文化質量的退步,漢不如秦、清不如明。創造文化的成本低了,文化泛濫成災,一代不如一代。先秦時隨便拈出一本就是經典,21世紀的今天,每出版一百本書有九十八本是垃圾。網絡時代就更不用說了,會打字、打字快就成。我認識一位網絡寫手,七個月能寫一百萬字小說。曹雪芹寫本幾十萬字的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哪怕你要給我上腐型我也不相信那七個月寫的一百萬字值得一看。
電子書時代興網絡小說,因為那時候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了,人們漸漸沉不住氣了,所以各種狗血小說順勢而出:屌絲女拿下霸道總裁,屌絲男逆襲富家少女,牢牢抓住了窮人企圖逆襲的心理;再后來房價越來越高、錢越來越難掙,緊接著微博、微信出現了,配合它們的plus版博客、公眾號瞬間一長一短、一深一淺的抓住了不甘心的人們的命門,一個負責吸引眼球,一個負責循循善誘。如果說網絡小說還有點故事情節的話,那如今公眾號上的雞血文、雞湯文就更經濟了,它們的套路一般是這樣:開頭提出疑問“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卻失敗”;然后舉例“我有一個朋友,兩年前辭職創業,現如今身家千萬”;最后總結“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就靠這樣的“三段論”,把一個月不上班就會餓死的那些人看得雞血滿滿,理智點的過一會就冷靜了,沒什么腦子的打開電腦開始寫辭職信。結果就是我們天天聽到身邊有人說“我有一個朋友”,但買不起房的人卻越來越多。
紅丸說我寫的文章沒什么實用性,可讀性也不強,確實是這樣。我當然也能寫出一眼就吸引人眼球的題目,比如“三招教你搞定白富美”、“七個步驟教你月薪上萬”,為了自圓其說這個題目,我自然也能編出“一個朋友”,這樣的文章,編輯會很喜歡,但是我自己卻會在深夜慚愧。
有些公眾號上的文章也不是一無是處的,至少排版是非常漂亮的,畢竟是一個團隊做出來的,分工明確,每個細節都妥妥的捏住了讀者的心,包括選曲,包括圖案,至于內容,少讀點,或者讀了就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