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在孩子問題上的貢獻
尋求過度關注:從出生到現在,我給了孩子太多的關注,等我意識到孩子不獨立這個問題時,孩子粘人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了。過分的保護也讓她沒有安全感,不自信。
尋求權利:以大人的思維方式要求孩子,孩子不能完成時就會簡單粗暴的要求她,讓她沒有自主權,現在大了有思想了,開始和家長爭奪權力。
報復:在權力爭奪中處于下風的孩子有時會用暴力的方式報復家長。
2.自己生活態度取向+出生排行對自己和孩子和他人的影響
我的底牌是控制型我的第二張牌是取悅型。對于控制型我想或許在我不經意的時候確實會有控制欲的,我希望孩子能像我想象中那樣,她做不到時候就會抓狂。取悅型是我一直都知道的性格,我會因為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委曲求全,有時并不心甘情愿但又不愿意直接表明,所以會在心里慢慢積累負面情緒。
我是獨生女,從小就比較獨立也很堅強,很多時候我也會像孩子一樣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但因為成長環境又很沒有安全感,不愿意和別人分享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些東西,比如感情。獨立和堅強是好的,但如果孩子表現出不獨立不勇敢的時候,我就會有些失望。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會忽視孩子和家人的感受。沒有安全感,尤其是對感情,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都不能和人分享,我怕失去,所以我要攥的緊緊的,或許也給身邊的人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3.后果與方案的區別,應用每種方法后的效果
自然后果,邏輯后果和解決方案的區別: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的重點是后果,二解決方案是解決問題。
后果和方案的區別:
自然后果:不干涉讓孩子自己去體會事情的因果。對于不好的結果表示同情理解,但不幫忙解決。
邏輯后果:需要大人介入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并讓孩子明白規則下的前因后果,對于不好的事情也是表示同情理解,但也沒有幫忙解決。
解決方案:先和孩子一起捋順事情的因果,表示共情,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管最后的結果好壞,首先孩子記住了規則或因果,其次和家長得到了聯結。
1.住滿自己的杯子和他人的杯子
自己:寫字,健身,瑜伽,背單詞,和朋友聊天,唱歌,玩游戲,打掃衛生,素描,看電影。
孩子:陪她玩游戲,畫畫,唱歌,看書,講故事,看動畫片,去公園,吃冰激凌,讓她幫忙做家務,親密的動作。
2.識別錯誤目的的練習
尋求過度關注:今天我在忙我自己的事時,花丫跑過來讓我陪她,我很溫和的告訴她我還要等幾分鐘,可不可以先抱抱親親,然后等我一下,她很開心的和我擁抱了一下,我也親了她一下,她就乖乖的去自己玩了,我忙完也馬上去找她,這期間她都沒有再來打擾我。
尋求權利:她今天看到了我的正面管教的本,她很喜歡里面五顏六色的圖案,她想在我的本上畫畫,我決絕了她,她開始生氣發脾氣,我把她抱過來,沒有兇她,而是問她“你現在是不是不高興了?是因為媽媽不讓你在本兒上畫畫嗎?”她雖然在我懷里平靜了一點點,但還是很不開心的哼唧,我告訴她“這是媽媽上課的書,以后都要用的,你給媽媽畫的亂七八糟的媽媽就看不清楚里面的字了,所以不能給你畫畫,媽媽再給你找一個本好嗎?”她依然不同意,我又說“我知道你很喜歡我的本,沒給你你覺得不開心,我都感覺到了,你這么喜歡媽媽給你買一個好嗎?”她勉強同意了,但是條件是立刻出去買,我說“現在太晚了,而且媽媽今天很累,不會再出去了。但媽媽晚上在網上給你買一個,過幾天就送到家里了好嗎?你愿意等你的五顏六色的本嗎?”雖然不太情愿,但也同意了??偹氵€是比較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有爭吵就是成功。
3.覺察自己貼的標簽給孩子,觀察對孩子的影響
標簽:沒有誠信的人,撒謊的騙子
撒謊的騙子是幾個月前發生的事,晚上已經關燈睡覺了,她不想睡,非要去上廁所,我要陪她她不讓,她讓爸爸陪,她并沒有上廁所,但還跟爸爸說別告訴媽媽。父女倆準備合伙騙我,但被我識破了。當場戳穿了他們。那天我特別生氣的跟他們喊,我覺得這就是撒謊,爸爸覺得只是跟媽媽開個玩笑。最后我氣急了就說她這么愛撒謊,就是個騙子,小時候是小騙子,長大了就是大騙子。但當晚我就反思了,覺得自己這么說實在是過分了。我能看出來她很害怕,她怕我嚷她,怕我不喜歡她。從那以后我再沒說過她是騙子了。
沒有誠信的人每周至少要發生3次。每天我們說好睡覺,她多拖拖拉拉的不愿意,能耗一會兒是一會兒,說好看兩本書,非要再加一本,總之,只要是讓睡覺了,亂七八糟的事就開始沒完沒了,我總說她說話不算數,是個不講誠信的人,時間長了,她也麻木了,我說不說這些她也沒什么反應了。問題依然存在,沒有得到解決。
4.日常慣例表
只做過一個早晨的,但是使用第一天就失敗了?;旧贤瓿啥仁?%,還是很沮喪的。之后沒再試過了,但偶爾她會忽然想起來早起時間表中有一項愛的抱抱,會主動提出“媽媽該抱抱了”,雖然其他事都沒有按時間表進行,但她提出抱抱也都滿足她了。她還挺開心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