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整理時在箱子里翻出女兒幼兒園時期衣服上的配飾。一朵胸花,兩個蝴蝶領結。非常的新,一定是使用的次數太少了,我甚至已經不記得是否有拿出來給她用過。
? ? ? 幼兒園時期的女兒非常喜愛粉粉的裙子,粉粉的花,一切粉色的東西,她都愛。那為什么這幾個配飾沒有拿出來給女兒用呢?是我不愛她嗎?肯定不是的。當時的我覺得這么漂亮的東西一定要留著在重要的時候,重要的場合才給女兒用。平時,將就著,只要衣服干凈不臟就可以了。那時候的我并不知道這樣的想法其實是認為漂亮可愛如同天使般的女兒平時不配擁有這些漂亮的東西,只有舞臺上的她才配得上,因為只有參加各種比賽表演需要站在舞臺上時我才會給她盛裝打扮。這樣的固定思維模式來自我的原生家庭。我小時候,母親就有這樣的習慣:所有的好衣服,好吃的食物,有營養的食物,貴重的物品,都要藏起留待過節或來客時才用。最后那些好吃的放到變質或長蟲不能吃只能扔。那些要等到過年才能穿的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已經大小不合適了,而我永遠穿著不合尺寸的衣服鞋子。好的工具會一直在角落里堆積灰塵,平時卻使用不太順手的工具,比如割麥子用的鐮刀,平時割草時母親會用舊的不太鋒利的,只有豐收季節割稻割麥時才會使用那把鋒利的鐮刀。比如筷子,我們一直使用看起來像沒洗過的筷子,其實是洗過的,只是洗不干凈了。家里的衣櫥里有一大把新筷子,那是逢年過節時給客人用的。比如玻璃茶杯,我們那時候壓根就沒有個人專屬的喝水杯,想喝水了就隨便拿個空飯碗裝些水喝。不像現在的家庭,每個人都有各種功能性的杯子,喝水的,喝牛奶的,喝咖啡的,喝茶的。甚至還分季節,冬天的,夏天的,每個季節都有不同功能的水杯。那時候我家就只有母親結婚時陪嫁的一套質地普通價格也不昂貴的玻璃杯。它們也被放在了衣柜的最下面那層,那里還有一些看起來新一點兒的碗盤和勺子,舍不得拿出來自家用。節儉的母親,那時候給我們全家的定位就是"我們四個人都不配使用這些好的","我們全家只配用缺了口的餐具,斑斑點點的筷子,硬邦邦的棉花被褥"。即使如今,我在結婚前和先生給母親買的那套漂亮碗盤和幾床被褥等仍然被鎖在衣櫥里,只有我們去時才會拿出來用。現在她的定位是:父親和她不配使用這些漂亮的東西,而我和我先生配得上這些。? ? ? ?
? ? ? 學習斷舍離之前的我也一直用這些錯誤的觀點對待著我的孩子和我自己。而我的先生從不會虧待自己,好吃的好用的一定會到手了就利用起來。
? ? ? 我和我父母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終身成長》這本書里提到的固定思維,我們要升華為成長型思維,所有好的東西既然能來到我們的身邊,就說明我們配得上,能駕御它們,我們可以愉快的使用它們。即使用壞了也沒有關系,說明我們和這件物品的緣分盡了。一定還會有更好的來到我們的身邊和我們結緣。
? ? ? 如今,我相信我們值得擁有一切美好,你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