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開始,我走向了自我探索和成長的路。
在這之前,我完全不了解身心的情緒和感受,嚴重的依賴于大腦的思維來生活。
身體的作用似乎只是為了攜帶自己的大腦
在這種情況下,情緒逐漸失控,越來越無法把握自己的欲望和行為,和別人很難建立滿意的親密關系,容易陷入爭端。
相對應的,身體上,鼻炎非常嚴重,呼吸受阻,雖然自己經常健身,甚至有6塊腹肌,但是仍然感覺到憋悶,沉重和無力,容易感冒著涼。
在行為上,經常去攻擊、評價、評判別人,從政府到公務員、到身邊的人,逮住任何的機會來表達的不爽不滿。
現在呢,更多的理解了自己,理解自己的深層的情緒和情感。呼吸通暢,身體輕盈,雖然幾年不運動,可是幾乎不生病,偶爾遇到感冒或者發燒基本上睡一覺就好。
在與人交往上,更多的去感受、覺察自己,更容易理解、尊重別人,容易建立情感的鏈接;行為和語言更多以目標的為導向。
另外也知道了自己要什么,找到了可以堅持一生的方向。
我絕不是一個特殊的人。
身邊的人,包括來訪者,大部分都不了解、理解自己。對自己的感受不理解,更談不上尊重。這就是徐凱文老師所說的“空心病”,表現為人們不理解,不足重,不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是過度依賴和追求外在,用外在的標準來比較、評判自己和別人,從而很難與別人有滿意的情感互動。
在我的個案中,大多數人都困擾不知道內心真正想要什么。被情緒所驅使,被外界的評價所影響,做著令自己持續痛苦的事情,消耗著寶貴的生命能量。
這個現象是社會環境和成長環境造成的,社會過于強調“知識”的力量,強加價值觀,強化競爭,忽略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情感的重要性。
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很多的咨詢師,在焦慮的推動下,不斷的獲取新的知識,忽略了對感受的直接體驗和感受力的培養。
從一個支離破碎,對自我和別人都缺乏理解的人,到一個更完整、真實、豐富、快樂的人,東方智慧和西方心理學給了我寶貴的指導。
從我的體驗來看,這個成長過程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
1,喚醒:喚醒那些壓抑的感受和情緒,從而喚醒自己的隱藏的力量,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有力量的人;
2,流動:面對這些感受和情緒,給予空間讓它們流動,在流動中體驗一個豐富、變化的人生和世界,發現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內在的需要;
3,超越:超越不斷流動的感受和情緒,按照自己內在需要、深層情感去行動。
其中每個階段都和“感受“有關,本文的感受主要指身體的感覺,情緒或者情感,我統一稱為感受,有的時候也會直接使用情緒、情感這兩個詞,三個詞的意思基本一樣,都是指向身體體驗層面。
一、喚醒
有人對心理學有個誤解,認為心理學是挖掘過去的事情,挖掘創傷,并不能解決現實的問題、或者有助于未來的目標。
但實際上,在咨詢室里,談論過去的事情只是在喚醒,喚醒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包括繪畫,跳舞等等。
如果只是挖掘,不去面對,不但無效,還會有害。
喚醒的是那些不愿意面對的處境和感受。這些被壓抑或者一直逃避的感受,會在生命中不斷的,或明或暗的影響自己,比如無力感、或者某種恐懼感,或者被拋棄感,無價值感。
我常常看到人們為了逃避這些深層的感受,付出著令人心痛的代價,就像一個獵物,日夜的奔跑,被一個不存在的野獸所追捕。
因為要避免某種感受,保護自己不痛苦,因此一個人會采用某種“防御”方式避免自己去體驗這種痛苦。很多人會弱化甚至屏蔽自己的感受的能力,讓自己“強大“和麻木。
“我要堅強”,“我要強大”,“我絕對不會成為那樣的人”,聽到這種帶有防御意味的語言,我常常感到心疼。
因為好的感受、壞的感受都是通過同一套神經系統而發生作用的,屏蔽痛苦感受的同時,也傷害了感受愛和幸福的能力、理解自己的能力。
通過喚醒這些感受,來理解和“這個感受“對應的,那部分自己,理解那些相關的想法,行為,情緒。
我在探索的初期,發現自己很害怕被人排斥,所以會花很多的精力去獲取別人的關注,比如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或者鬧情緒,總之希望獲得別人的重視,關心,關注。
在探索中,我逐漸想起了幾件自己的、被拋棄的事件,比如斷奶時,媽媽突然消失了三天,還有女朋友的背叛等等。自己會經歷瘋狂、崩潰、絕望,攻擊到麻木。我重新發現自己在那些事件里,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情緒。
這些探索,喚醒了自己那些沉睡的感受,也就喚醒了沉睡的自己,沉睡的那部分生命能量。
因為太多的不愿意面對和接納,一個人往往已經七零八落了。
二、流動
喚醒之后,隨后要讓這部分情緒的能量充分的流動。
這部分情緒之所以被隱藏,是我們太想逃避和壓抑它。情緒似水,無論什么情緒,都需要被尊重,阻擋水的流動,會蓄積更強的決堤的勢能。
流動。
痛苦會流動成幸福,無力感會流動成力量。
我剛剛踏入心理咨詢行業,從IT男轉到一個新行業,面臨著很多的挑戰,自己從一個有學歷有知識有經驗的公司的創始人,成了一個沒有任何競爭力和身份的人,再加上股災時誤入股市,損失了大部分的積蓄。
年近40,經濟上、精神上都有非常大的壓力。
有一天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個同學打電話,似乎很關心的對我說:做心理咨詢,你也行嗎?
掛了電話,一種熟悉的無力感侵擾了全身,我體驗著無力感,找到了熟悉的感覺,從小到大,從讀書、打工、到創業,其實這種無力感都在,創業公司出現瓶頸,既激發了這種無力感,也是因為這種無力感的結果,只是我用努力、抗爭或者放棄來回避了它。
我一步一步的走在兩邊都是綠樹的阜通東大街上,行人、汽車熙來攘往,成為虛幻的背景,我體驗著自己,感受著自己,理解自己,忽然就像太極圖的陰陽魚一樣,那種無力感到達低點以后,一下扭轉成一股清泉般的力量,然后,這股力量越來越強,自己的腳步也越來越輕松。
物極必反,用在情緒上是合適的。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說: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清。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安靜的,耐心的體驗,給自己空間,體驗這種無力感,然后新的力量就會出現。
從那次以后,每次無力感來的時候,我都會看著它,體驗它,并且知道它會走,它每次來的時間越來越短,對我的影響也越來越小。
無論在生活里,還是在咨詢室里,我看到,拼命逃避無力感的人,無力感卻成了生命的背景,就像彩色畫面投影在灰色的墻上一樣,每個畫面都沾染了灰色的無力感。
同無力感一樣,與自己的其它的情感和感受抗爭,在內在,也等同于與一部分的自己抗爭,在外在,也會與跟“這個感受”相關的人事物抗爭。
尊重,流動,也是尊重自己,理解自己,從而也更尊重和理解別人,更有利于情感的交流和互動,發現自己生命的能量。
三、超越
在喚醒和流動的階段,有一些感受確實難以忍受,這也是人類之所以建立精細的防御機制的原因,不舒服的時候,人本能的要保護或者封閉自己。
隨著感受的喚醒,身體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敏感。
有一次,參加小組活動,我感覺到自己被威脅,因此開始封閉自己,拒絕參與和表達。最后發現小組里確實有一個男性在審視和評價自己,并給自己提出批評和建議。
還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會議,有一個控制型的領導,不但控制會議的節奏,還控制別人說什么,評價和攻擊別人的想法和觀點,體現、表現自己的優越?;貋砗蟾杏X整個身體像被水泥糊住一樣,因此決定再也不去參見樣的會議了。
在前兩個階段,我會讓自己適度的去感受,不勉強自己。為了保護自己,我拒絕了一些社交,也拉黑了一些對自己評判、或者不問我是否需要、就拼命給我建議的人。
但是第三個階段,當自己知道要什么,內在逐漸有更多的力量的時候,我開始去超越這些感受,我愿意為了自己的目標,或者共同的目標,而去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被情緒和感受所影響,但是同時我也留意自己的感受,留意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情緒。不壓抑,不逃避,而是充分的體驗,也有很多時候,從感受中獲取重要的信息,來指導自己的做事或者與人交往。
比如當我與X相處時,常常感到一種無力感,或者被否定感,我會首先留意,自己是否會不經意的否定對方,同時更多的鼓勵、欣賞TA。
有一天,在體驗孤獨時,我忽然感覺到一種蔓延的力量,感覺到自己成為了一個王者,是的,自己就是王者。
別人可以說任何話,做任何事,我仍然主宰著自己的行為,語言,主宰自己如何思考,甚至如何感受。
即使你不經意“傷害“我,“拋棄”我,我仍然可以快樂,仍然一刻不停的奔向目標,仍然可以愛你,或者恨你,這,由我,而不由你。
是的。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知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喚醒,流動,并超越了身心的感受之后,還有什么能難倒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