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看過幾本書,翻過幾本書,可我到底有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書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我跟不知道怎樣才算是“讀書”,只是喜歡某個人,喜歡某本書就拿起來翻翻、看看。有些書看一邊不過癮可能還會翻兩遍,翻三遍、、、更不敢想那些“大家”一樣動不動就來一個論這個,論那個,我只是想說說我因為看書而產生的一點想法。
今天下班之前在網上我搜到一家書店,離我們公司不是很遠,下班后就走路過去了。一進門我看到一本本的書滿滿的擺在書架上、展覽柜上,原諒我裝逼的說一句,走在其中超有一種滿足,暢快,幸福的感覺。可是當我仔細看每一本書的書名和作者的時候我又有了每次進書店都有的那種感覺,頭暈,慌張,不知所措,因為有太多太多的書名我沒聽過,有太多太多的“作家”我不了解。我對對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都會有一點戒備的心理,更別提陌生的人寫的陌生的書了,所以沒聽過的人寫的書往往我是不會去看的,害怕自己讀不下去,也害怕浪費時間。于是就急忙的搜尋者自己略微熟悉的書名,直到我看到了日本文學,看到了川端康成,看到了《千紙鶴》,這才停下來在那個書架前一本本的翻著。
這時我突然想起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民國時期那些家境不富裕的學生買書事,他們為了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會省吃儉用咱很久的錢,等某本書要出版的時候早早的就會跑去書店排隊,還不一定能買的上。那種狀況再也不會出現了吧,對書那么熱忱的青年還會有多少呢,反正我不是。現在即使我們再不富裕也不會沒錢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吧,現在的書呢?更是你想買多少有多少。
中國現在能寫書的人太多了,而且太能寫書了。好像不管以什么方式成名的都可以“寫本書”,唱歌的、當演員的、做主持人的等等,動不動就在某個節目上宣傳自己的新書,跟別提那些自命“作家”的了,更是一本接一本的出。說句實在話,我真的是由衷的佩服他們有東西可寫,不像我,腦袋里空空如也,連寫篇日記都得絞盡腦汁的想合適的詞,合適的表達方法。再一個我想,為什么古時候的人一輩子都才寫一本書,有的還沒寫完就駕鶴西游了,是因為他們言辭匱乏,才氣不夠嗎?當然,古代很少人用文字發表自己的言論可能是因為統治者的思想壓制。那么我就不明白為什么思想相對自由的現在人們都是那么的自信,腦袋里稍有一點東西都敢拿出來寫成書炫耀一番,有必要嗎?你本來是想通過寫一本書給世人看一下你是多么有思想,可是拿出來一看只有二斤四兩肉,還得意洋洋的給人看,不覺得很沒趣嗎?當然我有嫉妒他們的成分在里面,只是來這里發一下牢騷,說說我的想法。我煩的是他們書一下子沖進我的視線,讓原本就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書看的我更盲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