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蘇霍姆林斯基是中國很多教師熟知的一位烏克蘭教育家。他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是被很多老師奉為圭臬的教育經典著作。由北京明遠教育書院主辦的2017年明遠教育論壇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召開,會議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課堂教學改革”。此次會議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請來了烏克蘭教育科學院教科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基之女蘇霍姆林斯基卡婭,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與其進行了一場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高端對話,為與會的教育同仁奉上了一場思想盛宴。在現場的小編也是聽得激動不已,第一時間把對話內容整理出來了,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 ? 《把心靈獻給孩子》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教育的心靈是什么?怎么把心靈獻給孩子?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把心靈獻給孩子有什么新的時代意義?兩位教育大咖間的對話就圍繞以上這一系列問題展開。本次對話的主持人是明遠教育書院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滕珺女士,翻譯是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國蘇霍姆林斯基研究會會長肖甦女士。
? ? ? 1.孩子不僅僅是學生,孩子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
? ? ? 主持人:第一個問題請問卡婭女士,請您回憶一下蘇霍姆林斯基是在什么背景下寫《把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的?
? ? ? ? 卡婭:首先我想說的是感謝中國有這么多人關注蘇霍姆林斯基。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把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有一顆完整的心靈,但是我認為他有一部分心靈留在了中國,也影響了中國的教育家。據我所知,蘇霍姆林斯基在寫這本書之前醞釀了很長時間,他也寫了很長時間。這本書不僅反映了教育過程本身,還包括了教育學的全部內容。蘇霍姆林斯基很不喜歡上世紀30年代那個時候的教育學以及教育人對孩子的態度,特別反感那時的教科書總是說我們的“學生”,而不是我們的“孩子”,因為孩子不僅僅是學生,孩子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就寫下了這本書表達他對教育、對孩子的理解,這本書包括了情感發展、身體發展、智力發展、勞動教育等等內容。
? ? ? 主持人:請問顧先生,您是什么時候讀到這本書的?您當時讀完后有什么感想?
? ? ? 顧明遠:1951年至1956年之間,我在蘇聯留學。當時盛行的凱洛夫教育學強調教師的尊嚴,很少談到孩子。回來之后,我就看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和贊科夫的文章?!栋研撵`獻給孩子》這本書的俄文版是在1980年出版的,當時我擔任北師大外國教育研究所所長。我在1981年翻譯了這本書,隨后我又看到了《要相信孩子》,這兩本書我看了以后非常震驚,也非常感動,我們以前總是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那么要怎么愛?就是要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講的是1951年,蘇霍姆林斯基招收了31個孩子辦了一所快樂學校的故事。這些孩子是二戰后期出生的,很多都是來自于不完整的家庭,年齡差不多6歲左右。這個學校相當于學前班,蘇霍姆林斯基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快樂的生活,所以取名為快樂學校。在學校里,蘇霍姆林斯基不是簡簡單單把知識教給孩子,而是帶領孩子認識世界到走向世界,特別是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培養完整的心靈。當時還有一本書叫《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也參與了部分翻譯,給我的影響也很大。我當時寫過一篇文章,主題是孩子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要充分認識孩子的主體地位,看了這本書后更加堅定了要相信孩子的能力,關心孩子,要把心靈獻給孩子,也要培養孩子完整的心靈。
? ?
? ? 2.教書育人體現在細微處,教育要“看見”人
? ? ? 主持人:在你們的理解中,孩子的心靈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什么途徑把心靈獻給孩子?
? ? ? ? 卡婭:俄文版的標題是《我把心靈獻給孩子》,中文版把“我”隱去了,我理解的這個“我”應該代表所有教育者、所有老師。我在最新版里面增加了一些內容。因為我發現父親手稿中有一些內容在以前出版的時候被刪了,我又重新加進來了。在這部新版之中,父親在他的前言里有這樣一段話:“學校有大綱,有課程,有制度,有帶著知識到學校教學的老師們,但還有一個東西——這就是教師的心靈,一個活的人的心靈。這個心靈就是像每一個父親、母親對于自己的孩子每走一步的理解、每一次神態變化的關注?!蔽艺J為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心靈的一種特別人性化的描述,我自己找不出比這種詮釋更貼切的對教師心靈的解釋。
? ? ? 顧明遠:對心靈的理解,在我看來,主要講的就是精神世界。這本書里面很多都是講培養孩子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提倡和諧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很重視人的精神世界,這一點非常重要,我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有價值,正是這個原因。我們現在講“立德樹人”,也就是說要培養孩子精神世界。腦科學研究指出,人的記憶是沒有關鍵期的,在4、5歲的時候,我們對一些細節會記不住,但越到后面,記憶水平會一直發展,直到45歲。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是有關鍵期的,甚至早在0-2歲,人的情感就開始發展了。所以父母要不斷跟孩子交流,包括語言、情感的交流,培養孩子開朗、自信的性格。立德樹人強調的不僅是道德品質,更是整個心靈,整個精神世界。
? ? ? ? 主持人:對于廣大校長和一線教師來說,在辦學過程和課堂教學中,要怎么做才能把一顆完整的心靈獻給孩子。
? ? ? ? 卡婭:我想補充蘇霍姆林斯基對心靈的理解?!翱吹健焙⒆邮且环N理解,“看見”孩子、正視孩子又是一種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孩子,但是看見孩子卻不那么容易,因為看見孩子包括看見孩子內心的東西。對老師來說,我們應該要看見不同的孩子,看見每一個孩子的不同點。在課堂上應該了解不同孩子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甚至當時的情緒狀態,在提問或給他們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在他們察覺不到的時候體現出區別。不能用同樣的問題去問所有的孩子,并要求同樣的答案。對于那些反應比較慢的孩子,如果他回答對了應該要給他表揚,如果回答得不完美也應該給他表揚,因為這個表揚比他的回答更重要,要看到他自己比之前的進步。
? ? ? 顧明遠:我覺得老師往往看到的是一些表面現象,還要看到背后的原因。師生關系非常微妙,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舉動都能體現出他對孩子的態度。老師應該關心每個孩子的表現,看到孩子的變化。蘇霍姆林斯基在書里說 ,在頭半年時間里不給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數;給孩子第一次打分的時候,不打不及格。正是這些微妙的地方,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的老師關心孩子不充分,往往只關心聰明的孩子。比如我在一節課上看到一個老師對同一個學生提問了8次,對有的學生卻視而不見,我覺得這樣的課很不成功。當然因為大班額的緣故老師照顧不過來,這可以理解 ,但是我們老師確實要關心每個孩子,看到孩子的變化。
? ? ? ?
? ? ? ? 3.教育要培養學生可以適應變化的思維方式,要注重與孩子情感上的交流
? ? ? 主持人:目前,信息技術對教育帶來很大的沖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明確提出,信息技術不會替代老師。那么在信息技術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 ,重提把心靈獻給孩子有什么新的時代意義,兩位專家有什么新的理解?
? ? ? 顧明遠: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工業革命時期,電動機、蒸汽機,包括后來計算機的發明,社會都有幾年來適應,但是今天一個新技術出來后,馬上用數字化傳遍世界,根本沒有時間來讓我們適應,因此,怎樣培養孩子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的能力,就是我們教育需要應對的挑戰。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教學本質就是改變人的思維。培養學生可以適應變化的思維方式,將來就能適應變化的時代。教學不光是傳授知識,學生學的知識可能到后來都忘了,但思維的方式是不會忘記的。
? ? ? 卡婭: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現在的教育更加復雜,這一點在烏克蘭也是一樣的。因為在運用信息技術方面,孩子比我們成人要更快地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是孩子教老師、教父母了,這種變化自然就影響到了孩子與老師互動以及教與學的形式。蘇霍姆林斯基以及其他教育者也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強調,在孩子們剛學會學習和思考、思維剛起步的時候,父母應該注意把非技術操作層面的東西、人之所以稱之為人的東西、德行的東西盡早輸入給孩子。一些可以迅速習得的能力可以稱為短時或者瞬時記憶之下的技能,而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非技術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東西。因此在新的時代,教育者要注意要跟孩子交流,尤其是情感上和精神層面的交流;父母更要盡早,可以從兩三歲起就注意有目的對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層面的影響,因為這些是會留在長時記憶之中的。
? ? ? ? 主持人:最后請兩位各用一句話作為給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的寄語。
? ? ? 顧明遠:把心靈獻給每一個孩子。
? ? ? 卡婭:蘇霍姆林斯基當年在回答一位教師來信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把心靈獻給孩子,那把什么留給自己呢?我希望大家要想想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把心靈獻給孩子的同時,我們不該留有鐵石心腸和怨恨的心理,我們自己也會剩下一個非常完整的、善良的、滿足的心靈。換句話說,請大家熱愛自己的職業,請不要認為這是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