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人怎么突然就抑郁了或者突然患上了精神病,還有一些人突然不愿意說話了,等等現象。
如果看了許多書之后,我們會知道這些人是因為在逃避現實,不愿意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所以才出現這些病癥的。
通過看一些書,我知道了疾病的心靈成因。
比如頭痛:工作壓力大,想不通
眼睛有問題:有不想看到的事,不想看到的人
耳朵有問題:有不想聽的東西
牙齒動搖,牙齒痛:沒辦法下決定
鼻子過敏,鼻竇炎:被限制,被管教而受到壓抑
喉嚨沙啞,嘴巴疾病,口腔疾病:有些話想講卻沒講
腿常有毛病,常受傷:走不出去或不想走出去
手常受傷:不想做
關節常出問題:做事缺乏彈性
……
關于視力
在讀《生命的重建》時,里面有一個例子就是關于視力的。
作者幫病人清理掉恐懼后,病人的視力就恢復正常了,但是因為病人已經習慣了戴眼鏡,所以即使視力恢復,還是由于習慣而戴上厚重的眼鏡。
通過這個例子能看出視力也與恐懼有關。但這個例子不能表明視力全部都是因為恐懼的原因而出問題的。
記得小時候,好像四歲,我爸對我很嚴格。老師布置寫三遍的作業,我爸要讓我寫五遍,還必須把字寫好。要是寫的不好,就撕了丟火里燒掉,讓我重寫。我不想再寫了,當時也哭了,我爸沒辦法,提著我就把小小的我扔到一間牛棚里站了幾個小時。
我忘記了當時小小的我是怎么熬過那漫長的幾小時的,我只記得我一直在那里哭,當時我肯定是害怕的,害怕就這樣被爸爸扔到那里不管了。
本來這個記憶是不會被我想起來的。由于去年8月底報了一個冥想班,每天早晨和晚上必做,然后白天空余時間還會做,所以雖然只上了短短一個月,但是那個夜晚被扔在牛棚的經歷突然就出現在腦海里。
難怪我視力很差,難怪我晚上看不清,難怪我晚上不喜歡出去,原來我對夜晚是害怕的。
小時候的傷痛就這樣在身體里儲存著,影響著我們長大后的各種行為。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些方面不順利,你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些情況與當下的情緒是一樣的,通過感受小時候的孤獨無助,從而找到問題的癥結。
可能大家還不能很好地理解,那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懶惰大家都不會陌生。其實小孩子都是很勤快的。他們希望能通過多干一些事情來得到父母的關注。但是不碰巧父母心情不好,沒有夸獎反而訓斥了孩子一頓。
孩子還不成熟,會單單地以為是他們沒有做好才惹父母生氣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想既然我做了也得不到父母的夸獎,那我為啥還要做呢?漸漸的,懶惰越來越嚴重。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你在工作中受到委屈了,卻又不敢表達出來。你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地回想小時候與這樣的情況類似的場景?;蛟S是小時候自己做錯了事情,被父母訓斥了,但是當時又不敢說;或者是從小到大父母教你的就是在外要忍氣吞聲,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有一句話這樣說的:當你看到的時候,療愈就已經發生了。當你遇到不順時,你就仔細回想小時候類似的場景,就這樣任那時候的情緒表達并用愛包圍它,你的不順就會慢慢消失。
是不是很神奇呢?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你要想做到這種程度,也是需要你每天練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