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文言文就是當時的口語嗎?古代人說文言文嗎?(怎么說,就怎么寫)
答:不是。
參考資料中,有非常詳細的論證:
已閱讀的,有:
正在閱讀的,有:
孟昭連:《之乎者也非口語論》(是一本書)
向熹:《簡明漢語史》(上下兩冊)
計劃閱讀的,有:
張中行:《文言與白話》
2,文言文,是脫胎于上古的口語嗎?
答:不能簡單的說“是”還是“不是”。
口語和文字,哪個先出現?口語。
文字必定就是口語的可視化書寫?不一定。
從文言文本身來說,所用的字,本身或許是沒有發音的,不是用來讀的。給書寫的文字某個發音,是后起的。也就是說,是先有的文字符號,后有的該文字的發音。其后,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字和語言相互融合,文字普遍都有了發音,此前僅僅是耳朵能聽的口語中的很多詞匯,也被落實為肉眼可見的文字符號,乃至文字本身。
文字的產生,是出于要把口語寫下來的需求嗎?
不一定。
一定有東西要寫下來,但卻不一定是口語中那一大堆話。尤其是最初的時候,為了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迫切的需求,最可能的情形應該是:話有一大堆,然后畫出來某個東西作為見證,也就是“結繩”的應用??吹竭@個東西,就想起那一大堆話。這亦就是后來的“書契”。
據蔡歷先生的意見,這個“結繩”和“書契”,后來直接成為漢字創作的原型,演化出一批核心漢字。
不可直接說文言文脫胎于口語,但二者關系的密切度,確是與日俱增。
參考資料:
已閱讀的,有:
蔡歷:漢字的契約密碼?等系列文章
正在閱讀的,有:
計劃閱讀的,有:
陳明遠:甲金文的原初讀音
3,上古誰寫字?
上古時期,能夠寫字的人不多。到西周時期,基本上還是“學在王官”,口語和書寫的人群,只有少部分是重合的。這一點,從甲骨文到孔子之前的時代,都是一脈相承的。
從這個事實看,文言,也基本不可能是口語的文字化復述。
正在閱讀的,有:
計劃閱讀的:
劉源:《春秋》、《左傳》與甲骨卜辭對讀數例——兼談春秋諸侯史官承襲殷人史官筆法問題
4,古代典籍中,尤其是著名的《史記》中,口語很多,可以作為古代人說話寫字一個樣的證據嗎?
答:不能。
隨著社會發展,尤其是書寫的要求,文言文從口語那里借用了很多的字、詞。一些非白話的作品,有的也傾向于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書寫。其中,《史記》更是盡量淺顯、多用白話的典范之作。作為對比,同樣是講述西漢的歷史,比《史記》晚逾百年的《漢書》,用詞就追求古奧、謹嚴。
例如,任學良的文章中舉例:
文言系統的詞匯,進入了口語,比如日常生活中用的各種成語;口語的詞匯,進入了文言。同樣是任學良的舉例:
參考:
知乎回答鏈接,點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