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道理,沒人教過我啊,可上了大三,我就不自然的明白了。
有的選擇,我明明說要堅持下去的啊,可上了大三,我就不自然的放棄了。
后來發現,生活要教給你什么道理的時候,往往都是悄無聲息的。
前兩天和幾位高中的老同學小聚,幾個分散在不同城市,讀著不同專業的女孩們竟然對大三的感受神一般的契合到了一起。我們好像都不知不覺的被生活安上了“佛系”的按鈕,沒有什么大的挫折,更沒有什么大的磨難,這顆年輕的心就已經不再那么撲騰撲騰了,反而乖溜溜的承認生活的現實。
工作在和夢想妥協
“畢業之后就留在讀大學的城市吧”正好離家不是太遠。
三年前,我們在高中校園里唯獨的兩個文科奧賽班之一,談論著自己偉大的夢想,把未來的規劃都大張旗鼓的掛在了北上廣,毫無質疑的堅信自己會在陌生的世界里拼搏一把。
三年的時光過去了,我們在高考決定的那個城市里開始了逐夢的第一步,驚喜又很驚訝的是:不知不覺我們不再把未來規劃的很遠。
“我要先就業了,這個專業工作經歷更重要”
“曾今的某位同學在準備著跨專業的考研”
“某某已經在實習了”
我們可能在大二的時候就嚷嚷著先想去考研,但到了大三,我們突然就學會了衡量,學會了選擇,學會了先去做哪一件事情。象牙塔里的時光從4.3.2.1的倒計時變成了僅剩1年,我們清楚的知道當這個1數盡的時候,我們就要離開這里了。那個時候,我們能做什么?能去哪里?
這樣想來,如果一件事情要有所準備的話,大三真的是太多人的分水嶺。是時間教會了我們去選擇,去規劃,也是為數不多的倒計時逼著我們做出了必要的選擇。專業的學習讓我們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去尋找對于自己的“適合”,而大三的這個年齡又恰好讓我們學會考慮“外界因素”學會為更多的可能而準備一個plan?B.
愛情變得愛而不得
“爸媽已經開始暗示,讓我去談談戀愛,找個對象了”一個同學話音剛落,其余的人就紛紛應和上了。
這可是高一高二得不到的殊榮啊,記得大一大二時候,談個男朋友還不敢正正當當的給家里說,到了大三,反而不自覺的就被問起來“有沒有戀愛”?看上去,我們是該慶幸,沒人再去反對戀愛這件事了,但與此同時,戀愛本身也變得愛而不得了。
“沒有遇到合適的啊”這是我們回復家長最常見的答案。
?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沒有遇到過,只是遇到之后又發現也不合適。
“因為異地戀,我們也就分開了”朋友很淡然的回答道,其實他們是一對被大家很看好的情侶,大一大二異地戀也能堅持下去,可偏偏到了大三,異地戀也有理由堅持不下去了。
“我們不合適,就分開了”這是朋友中最坦然的回答了。大一大二都能合適,可為什么到了大三,就不合適了呢?
有趣的是,朋友中有一位恰好經歷復讀,比大家都小一歲呢。大二的“學妹”對大三學姐的無奈深表不解,一臉無奈的說:”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分手,反正現在沒分“。
“別急,你只是還沒到分手的時候,該來的都會來”我開著玩笑對現在還是大二的老同學調侃道。
其實,我很驚訝,大家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感同身受,而大家的選擇也會是如此的相似。我們感慨:愛情并不只是稱贊為美好的一件事情,而兩個人的戀愛也不僅僅只是兩個人的事情,甚至我們還能清楚的明白什么樣的人與自己是不合適的。
“我媽媽一開始就不同意我們戀愛,所以后來......”
“那個人估計是嫌我家不夠有錢”
戀愛的時候,我們也為之瘋狂過,也為之不顧一切過,但是,當戀愛經歷了足夠的時間之后,我們不得不去接受親人的考驗,是不是“門當戶對”?是不是“性情相投”就算我們沉迷在其中不能自拔,但是總會有人來敲醒你,告訴你這一切到底合適嗎?漸漸的,你會在心底深處去衡量:這個人會是爸爸媽媽喜歡的嗎?
我敢篤定:沒有人教給我們這一切,更沒有人來提醒我們這一切,但我們還是學會了這一切。
如果說,畢業季是多數在校情侶的分手季的話,那么大三就是異地戀的分手季了。其實并非大三就是個梗,只是當面對生活的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做不好“承擔”與“割舍”的準備。突如其來的“選擇”與“被選擇”讓我們在早已維持好的“親密關系”中顯得措手不及,如何照顧到對方的“未來”,又如何照顧到自己的“堅持”,這恐怕不是只在象牙塔里讀書的我們就能夠處理好的,相伴而來的是爭吵、是不解甚至是關系破裂。陳果在復旦的一堂課上講到:[比起遇到對人,培養愛的能力更重要]。而我們大多數人的愛情都只是從“激情”中漸漸培養而成的戀情,甚至不足以稱為愛情。我們沒有在意過這種維持愛的能力,所以,在面對十字路口時,“不合適”成了最好的借口,也是對對方最好的回答。
父母成為所有決定的考慮因素
“我家里就一個我一個女兒,我肯定不能離家太遠”
“我爸媽身體不好,離得太遠以后怎么辦”
曾今的我們可是蹦蹦跳跳要去遠處的“有為青年”什么時候變得這么懂事了?
答案是不知道,但是我們的抉擇中已經開始顯露出我們為父母的擔憂,開始明白在他們日漸老去的日子里,我們有義務去陪伴。
“每次放假回家,無論多忙爸爸都一定會趕到車站來接我,而同樣的,當我離開家去上學的時候,他也一定會送我到車站。但是,對我而言,有一個潛規則:回家見面的時候,要沖上去給爸爸一個大大的擁抱,因為我害怕在離開的那天擁抱。而送我走的時候,我往往都裝的很堅強,拼了命的給他講笑話,怕他沉默不說話,我知道,他才是那個真正痛并快樂著的人。
上個月,他來機場接我的那天,敦煌的天非常的晴朗,我剛剛出了候機廳,在停車場站穩腳,一轉身就看到迎面而來的父親,陽光徑直的照射在車窗上,他在車里朝我揮著手,一臉可愛的樣子,本來心里很暖,但在他下車給了我一個擁抱的時候,我才發現,他的鬢角冒出了許許多多的白發,那一瞬間,我刻意的把他抱得更緊一些。或許,他真的已經是那個調皮可愛的小老頭了。
他一直很希望我回到小城,常常會開著玩笑和我說他對我的規劃,但他從來不認真的說,因為他知道,我很聽他的話。他也怕因為他的堅持,我會放棄我想要的東西。每一次他開玩笑的時候,我就很努力的說:好嘞,爸,以后我回來考個公務員,您就倍感驕傲了。我們都笑的很開心,但我們都明白這是玩笑,他很舍不得我走得那么遠,但他更不愿意決定我。所以,我要去廣州的時候,爸爸一直吞吞吐吐,沒有很支持,但最后,他還是堅持把我送到廣州。
我一直都明白,他想讓我生活的輕松一點,快樂一點,但他又是那么的不愿意去影響我。他從不強迫我,但漸漸的,我開始想要離他近一點。我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但的的確確,我想做一點為他好的事,好讓他不再總是為我而在情感上踟躇。”
我們那么反對灌輸到思想里的:孝道文化。但我們又那么乖溜溜的把孝盡的如此的悄無聲息。
聽說過大四是離別季,是分手季,但今天,“大三是個分水嶺”這個命題恐怕也是要成立了。是什么樣的原因讓我們默默的改變了這么多?真的只是簡單的溫水煮青蛙,沒有上進心嗎?或許不是,也許能夠做出離父母近一點來小城市考個公務員,也是我們勇氣的一種體現;也許在對愛情充滿希望的年齡還會去考慮父母的感受,也是我們成熟的標志。
誠然,現實真的有點殘酷。殘酷到你會相信這個世界上唯獨能不離不棄的是父母,你會相信這個世界上最需要你的人也會是父母,你會明白好的發展并不只是在北上廣,你更會發現真正的人生贏家不是只有財富。
我記得許許多多的夜,在霓虹閃爍的街道上,我肆意的把弄著自己的樣子只要能換來點開心就好,反正夜夠冷漠路夠陌生,苦笑著看看自己的樣子,好像還挺像當初咬著牙說討厭的那個樣子。我們終究是?人,是會哭會笑會愛會恨的人,但又是誰教會了我們這一切?或許只有時間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