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歷史的縫隙(19)有為者,必與時代同頻共振
? ? ? ? ? 沈括在《沈氏三先生文集·長興集》卷十九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 ? ? 北宋嘉祐年間士人劉幾,學(xué)習(xí)成績很好,曾經(jīng)考過國子監(jiān)第一名。但他作文有一個毛病,好不怪險之語。因為他是個好學(xué)生,所以大家都紛紛效仿他,以致于成為當時的時尚,號為“太學(xué)體”。
? ? ? 可是,立志于詩文改革,崇尚古文的歐陽修對此深惡痛絕。嘉祐二年,歐陽修知貢舉,當了考生的主考官,機會來了,他要趁此機會打擊一下那些“太學(xué)體”的惡俗,決心通過科舉考試改革士人作文風(fēng)氣。所以,凡是寫作“太學(xué)體”,務(wù)為險怪之語的,一律淘汰。
? ? ? 有一天,歐陽修閱讀一舉人的試卷,發(fā)現(xiàn)這樣的字眼:“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fā)”。歐陽修一看,馬上說:“這一定是劉幾的作品!”于是,在試卷后接著寫道:“秀才剌,試官刷”。最后用大朱筆從頭至尾抹了個遍,謂之曰“紅勒棉”,并在試卷上批注“大紕繆”三個大字,公布在士人考試的過道上。揭榜時發(fā)現(xiàn),這張試卷果然是劉幾所作。
? ? ? 嘉祐四年科舉時,有一個名叫劉煇的舉子在寫作《堯舜性之性賦》時有這樣的句子:“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歐陽修當時為殿試官,對此大加贊賞,把劉煇擢為第一。唱名之日,有人告訴歐陽修,劉煇就是當年被你淘汰的舉子劉幾啊!
? ? ? ? ? 歐陽修沉默良久,爾后感慨到,沒想到劉幾真是能夠順應(yīng)時代的人啊!
? ? ? ? 劉幾熱衷于寫作險怪崎崛的文章,為歐陽修深惡痛絕,劉幾因此落榜。可是,沒想到兩年后再次參加“高考”,劉幾已經(jīng)寫出了讓歐陽修大為贊賞的文章,并且高中狀元。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劉幾是一個多么勤奮且善于應(yīng)變的人。否則,他不可能在短短兩年時間,完全拋棄自己的舊學(xué),在新的領(lǐng)域有如此大的建樹。
? ? ? ? 劉幾這個人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作為,必須與時代同頻共振,切不可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