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里有個小伙伴跟我吐槽,他在大學里校廣播室做新聞采集,但是他很郁悶:
“為什么我花很多時間看書,花很多時間去采風,比身邊一起工作的同學都努力,但是寫起新聞來卻依然比不上他們”
第一,成長的本質并不是單純和你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成正比,還有一個因素,思考。
思考?你TM不是在逗我?誰不會思考?
不,真相是很多人懶得思考。
后來和他細細詳談,并看了他寫過的新聞稿,他說他大二這一年看了超過一百本書。但是我看他的新聞稿卻依然沒有太多吸引人的內容,或者精彩的文筆。
“你真的看了那么多書?”
“真的!”電話里的語氣很認真。
“那說一下你平時怎么看書?”
“~~~”
聽他說了半天也說不出所以然,于是我發了一篇文章給他。
然后問他“看完了嗎?”
他說看完了。
我問他“什么是終峰定律?”
他直接看著文章給我念出來:
“終峰定律就是——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時與結束時的感覺。”
“別看著文章念,用你自己的話表達。”我說。
“就是...那個...我想不太起來”他尷尬地回答。
那么,他的問題出在哪里?
要么可能是在應試教育下,習慣了死記硬背;要么就是經常碎片化閱讀,導致閱讀沒有深度,一目十行,只看個過癮和表面意思。
看完一篇文章,知識機械式閱讀,并不是真正理解其中背后的含義,有時還總想著把里面的內容摘抄下來,哪天能用到這個素材之類。從未好好地理解和內化,也沒有用自己話去解釋和理解新學習的知識,你又怎能牢牢記住,更別提運用了。
比如在剛剛解釋“終峰定律”,我讀完后就想起宜家就用了這個定律。
其實在宜家購物有很多不愉快的體驗,比如只買一件家具也需要走完整個商場,比如店員很少,比如要自己在貨架上找貨物并且搬下來,等等。
但是,顧客的“峰終體驗”是非常好的。一位宜家的老顧客說:“對我來說,峰就是物有所值的產品,實用高效的展區,隨意試用的體驗。什么是終呢?可能就是出口處那1元的冰淇淋!”
讓自己用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去解釋新概念,把新知識和舊知識連接起來,你覺得是不是更容易記住。
其實記憶的本質就是連接,不僅物理上神經元突觸之間的連接,知識體系里零散知識之間也是連接。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古話中“溫故而知新”,其實也是讓舊知識之間產生新的連接,所以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一說起“終峰定律”,你就能想起宜家的優質產品和最后的1塊錢冰淇淋,一想起這個梗,你也就明白這個專業名詞的意思了。
跟他講完,他也就能理解為什么,他周圍的校園新聞記者或者身邊的學霸,花更少的時間,卻能有更高的效率。
他們在每接觸一個新知識的時候,都會去聯想之前學過的東西,讓知識與知識之間產生鏈接。通過這個方法,他們甚至可以不用做筆記,也能把要學習的重點記得滾瓜爛熟。
當你下次學習或者看書的時候,不妨多花一點時間思考,用自己的話去解釋新知識,用舊知識解釋新知識,產生鏈接,把新知識也融入你的知識網中。
不要太著急,一味追求數量,只記住字面的意思,勵志要讀一百本書這種之類的追求,一點意義都沒有。在閱讀體驗和運用上,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這個問題,也就是老人常提的“看書不過腦子”。
有一句熱門的話——“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自己戰略上的失敗”,那些人很努力,但僅僅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千萬不能讓你的腦子懶惰。
不過光是讓自己不斷地牢記學習的新知識,并不足以讓你快速成長。
第二個重要的思維,個人提升真正的奧妙——復盤總結。
復盤,其實這個詞本來是圍棋中的術語,在精彩對弈之后,棋手會把對局的整個過程重新在演練一遍。加深對這次戰斗的印象,也找到自己的漏洞和和對方的漏洞,進一步提升自己。
每周,每個月,我都會對自己進行一次復盤總結,反思一下這周/月的計劃執行情況,哪些目標完成了,哪些超額完成了,哪些目標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什么?
其實我每次寫作也算是我的復盤和總結,我除了給大家分享一些成長的思路,其實在寫作的過程中,我講這些想法深化、易懂、系統地表達出來,也是加深了我對自己實踐的一些理解。
所以,可以說,復盤和總結是任何領域里提高自身水平的核心。
時間篇幅原因,這里占個坑,關于復盤的具體操作技巧,你們的點贊評論,就是我接著更新的動力!
以上,如果你想加深對上面兩個思維的理解,你可以嘗試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個人思考和總結,用自己的話。既然學了,何不馬上學以致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