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獨木橋
你認為永遠的走在前面就可以給后面的人遮風擋雨,探路向前
殊不知,后面的人想要的卻只是讓你給他(她)讓路
在很早的時候,有一朵非常美麗的花,他獨自盛開在一個遍地都是雜草的野地里。忽然有一天,一個來野外游玩的人,發現了它,于是滿心歡喜的就把它給摘走了。
那個發現花的人非常喜歡這朵盛開在野地里的野花,他認為他和它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絢麗多彩的,于是把他安放在一個非常精致的樹盆里,天天細心照料,無微不至,即使風雪將至,也一往如初。只是那花雖然開的絢爛,卻總是時怏時萎,貌似經不起一點的風霜雨打。
發現花的人非常的苦惱,想了很多辦法依舊是如此的怏怏無力。是怎么樣還是怎么樣,直到有一天,他把那朵花放進了一塊濕潤的土地里,然后出奇的發現花朵一下子活力了起來,不再容易那么雕萎。
那時候,他才明白。花之所在,終是自由。如果把花圈養在一起,豈不是傷害了自己,也害了他們。就像人一樣,生來本就是自由的,你不可能為了去保護一些東西,就來拿那些東西的自由來挾制。愛上可以,但你只能愛他們的人,卻不能愛上他們的全部。更不能阻礙他們的成長。
學會放手,或許是一門真正有效溝通途徑,但也要適當
你走在一個人的前面,想要去保護自己身后的那個人。那樣的你并沒有錯,只是錯就錯在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愛。該放的時候一定要放,不該放的時候一定要牢牢抓住。
父母是什么,一個個愛子情切,望子成龍的迫切緊張者。孩子又是什么,什么都想試一下,不管失敗結局的實踐者。當兩者湊合在一起,矛盾就能成為一個夾在兩者之間的隱形炸彈,只需靜待,就可以徹底爆發的危險品。
況且,問題一旦形成實形,兩者關系就會顯得特別尷尬。你不想去說我的想法,我也不想明白你的意圖。只會不顧一切的去尋求最終結果。結果導致兩方戰火。家庭矛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不想讓你管太多,你偏要連我的褲衩都要管,我不想讓你介入我小小的世界,你偏要使勁全身力氣擠進來。”結果呢!通常都是“好心半壞事,一糟更比一糟糕”
我們能看的見的,永遠都只會是一件事里的一小部分的一小部分。正如一首詩里面寫到“遠看成嶺則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世上的事最多的時候我們都不能透過眼睛看得全面,各自好壞定義都是區分不一的,只是在我們看得到的確是存在,但卻不能否認那些我們看不到別人卻看到又存在的好壞。
孩子有思想是好的,身為孩子父母。應該學會適當的去放手,那怕一件事你已經斷定是錯誤的但又不會導致很大后果的情況下。你可以放手,去讓孩子做一做錯誤的事。因為錯誤是認知的起點,會讓他的認知更豐富,更能理解和接受。
不要對孩子說太多的大道理,也不要說太多的“這都是為你們好”
這個時代,道理好像越來越行不通,因為人人都知道,但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義,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得到了。除了掛在嘴邊當做高尚的言語去教導別人,真的就沒有什么存在的意義呢。當然這只是我一時極端的“言語”,無論到那個時代,道理也應該是作為一個正常人所懂得的。
不過,我們來看看近代。從小就告訴孩子一大堆的大道理,是否真的對于孩子有好處。這個不是我們來決定,也不是由一個簡簡單單的社會實驗來定論的。因為事情的好壞只有相對,沒有絕對。無論向那一方面延伸,從小給小孩子講道理是沒有的問題,能夠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理性,講道理的人也是好的。但是,有時候,事情的結果并非會朝著我們想象中發展的那樣。
首先第一個忽視條件就是:你講的道理你自己做到過沒有,或者說曾經沒做到過沒有。你身邊的人會不會也沒做到過
孩子的模仿天賦是極高的,他們更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在他們的腦海深處不會去直接或者間接的去分辨事物的好壞,在他們的世界里,只要好玩、好看、好吃一切就足夠了。你給他們從小就灌輸那些人人都在說,可卻很少有人能全部做得到的道理。他們更容易對道理本身進行曲解。不過,在小的時候這種情況不會直接顯露。
第二:道理也是沒有絕對的好壞,也是能被歪解的。
其實對于稍微大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眼里,對錯好像并非那么一定,他們犯錯會有自己的解釋。就好比他們做錯事了,撒謊了。并不會承認自己是錯的,因為他身邊的人都是那樣做的,為什么說錯的只有他一個人。這時候,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就會已一種非常高尚的姿態對他灌輸無數的人生格言,做人該明辨是非啊!一大堆是人都會懂的大道理!這樣會怎樣,學生肯定會聽不進去,他能明白自己錯在那!但不一定下次不會再錯。
這就是當道理被反復的強調之后,道理的作用就跟一張白紙差不多了。因為用多了,就不好用了。那里有一個人會聽得進去人人都在說,人人都知道的人格言論呢。誰為他們好,他們也知道!但是一樣,反復說之后,他們就會以為你是拿這個來裹挾他,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支持下他們只會反抗到底。結果管的人累,被管的人心里也累。
今天就寫這么多了。
如果覺得有用的話你們可以采納
如果有意見的話,也可以和我交流
如果有爭論,不要太過激動。
畢竟你有你的,我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