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京城最好玩的事,就是找尋藏在各個角落里的好地方。因為地兒大有趣的人多,所以有趣的去處也特別多,不一定走在哪條街巷里就偶然遇見一處。
因為中秋節前逛了一些書店,就計劃中秋后去ONE藝術周看展。藝術周展廳在內務部街、史家胡同、燈草胡同和本司胡同等幾條平行的胡同內。看完了內務部街,雀躍的走進史家胡同的時候,便被一個基本看不到標識的店吸引了進去。
進去一看,目之所及,都是上好的茶器,茶葉,一些中式棉麻的手工服裝和裝飾。C先生和我都很是驚喜,像是找到寶藏一樣。他眼睛直勾勾的開始一個個仔細去看茶器的做工,釉色,質地,店員便開始一一給我們介紹C先生所拿之物的來歷。這個是老板從意大利淘到的,那個是老板從臺灣一個燒陶大師那里收來的,純手工柴燒,那個是老板去日本帶回來的......如此這般,我便漸漸失了興趣,不一會兒便出了門。
東西卻是美,但帶了炫耀便多了份俗氣,好像喝個茶必須用怎樣的規格,影響了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有的人雖五官精致,時時刻意賣弄,并認為就自己這樣的才算好看,終是讓人反感。
今天獨自穿越半個城去了國貿附近的一個茶事空間,卻一不留神在那逗留了兩個小時,兩個小時里喝了一款舒心的紅茶,聊了一場暢快的天。
因為這里,是個真正喝茶的地兒。
一個空間布置的樣子就是人心間的映射。
從空間布局上來說,偶遇的小店雖然物件精美,但擁擠雜亂,一種很滿的感覺。店員看似不經意卻透著自傲的解釋更是印證了這句話。
而這個茶事空間如同中國水墨,多處留白,關鍵處點睛,看似隨意,卻又帶著無盡的韻味。它讓你覺得所有的這一切美,都是為了給你提供一個喝茶的環境和心情,你和茶才是主角。
物質空間之外,這里的茶師也與眾不同,她就像一枝白玉蘭,靜靜的坐在那里,與周圍空間融為一體,一邊泡茶一邊隨意的聊天。讓人自然的放松下來安心享受喝茶的樂趣。
我們從日常喜好開始,聊了八卦,電影,最終回到了茶上,聊到關于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看得出,她是一個資深的茶師。我向她講了偶遇小店的經歷,她說喝茶這件事,其實沒有那么高深,也不必要給自己設置禁錮。之前有一個茶客,蓋碗用的好好的,周圍人說了句要用鐵壺,她便打算花錢買鐵壺,茶師知道原因之后卻不賣給她,說等她哪天自己想用了再來買。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就算買了回去也發揮不出價值。
這話我極認同。
喝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拿紫砂器具喝茶是一種喜好,拿鐵壺器具喝茶是一種喜好,同樣拿玻璃器具喝茶也是一種喜好;坐下來找個雅致的地方喝杯功夫茶是一種喜好,拿保溫杯泡一杯茶葉拿到辦公室喝也是一種喜好。
沒有高低之別,不過都是自己喜歡的一種方式而已,怎么舒服怎么來。
包括茶器在內的一切空間布置擺設,都是為了給喝茶這件事營造一種舒適的氛圍,可以讓人放松的融入環境,專心的去享受茶和當下的心情。
看見別人怎樣做,盲目照搬,就是給自己設置了莫名的枷鎖,失了平常心,反而失了本來的意義。
我有時候喝功夫茶,有時候也會犯懶,用一大肚子玻璃壺,喝紅茶和普洱,偶爾也泡水果茶,酸酸甜甜,心情不也是美美噠?
所以說,茶器賞心悅目當然好,可是喝茶的心情才最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