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你呢,在忙什么呢?是在為生計而奔波,還是輾轉在回家的路上,亦或是已在家中與親人共享天倫之樂?
其實,不論身處何地,時刻記著你不是一個人,你還有很多在乎你的親朋好友那就夠了!乘此佳節,記得給他們打個電話,或者發個微信問候一下。雖然我們在生活的壓力下已經很少能夠相聚,但至少我們還能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在我國是一個很古老的民俗了。 中秋節,又叫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或許是因為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吧。而中秋節又是在2006年5月20日就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可見這個節日之意義深遠。
提到中秋節,我們總會想到很多小時候爺爺奶奶講過的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
盡管時隔這么多年卻依然覺得記憶猶新,特別是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生活中,每到中秋,我們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聽大人講那遙遠的故事外,很多地方還有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中秋活動。比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從活動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人們的喜悅自己對節日的熱愛。
但是對于吃貨而言,記憶最深的應該就是各種各樣的月餅了。
廣式月餅:皮薄、松軟、香甜、餡足
蘇式月餅:松脆、香酥、層酥相疊,重油而不膩,甜咸適口。
京式月餅:外形精美,皮薄酥軟,層次分明,風味誘人。
潮式月餅:重油重糖,口感柔軟。
滇式月餅:皮酥餡美,甜咸適中,色澤澄黃,油而不膩。
徽式月餅:小巧玲瓏,潔白如玉,皮酥餡飽。
衢式月餅:酥香可口,芝麻當家。
秦式月餅:冰糖、板油出頭、皮酥餡甘,甜而不膩。
晉式月餅:甜香,醇和。形式古樸,口味醇厚、酥綿爽口,甜而不膩。
盡管月餅的種類非常多,但我們這一般常見的也就是廣式月餅以及近些年特別流行的冰皮月餅。
基于一個吃貨對食物的熱愛,我還專門買了一套月餅模具,也是期望著能在這個節日里帶給親人不一樣的驚喜。
另外由于石榴是秋季盛產的水果,而且因為籽多有著多子多福的寓意,因而也是中秋必備的食物。雖然它吃起來可能比較麻煩,但是它的效果還是巨大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石榴雖然酸,但止咳的效果還是不錯的,而且還能緩解疲勞,提神。它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強大的,能夠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殺蟲止痢,可治療小兒疳積、久瀉久痢等。也就是說有著很好的食療效果,在這個是藥三分毒的時代里,我們不妨多選擇一些具有食療效果的水果蔬菜少吃藥多運動,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那些關心我們在乎我們的家人。
逢此佳節,期待著能夠:月圓人團圓,但愿人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