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沐森讀書的小天?沐森讀書?前天
01
明天要上臺演講了,好緊張阿,不知道臺下多少人,不知道認識的人來了多少,中間要是忘詞該怎么辦啊......,筱筱在我面前來回不停的踱步,嘴里碎碎念各種她明天要上臺演講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也可能~不會發生。
第二天筱筱很開心的回來說:想不到演講這么順利,一開始是有點膽怯說的有點小聲,但慢慢的大家的熱情,大家的鼓掌聲讓我的緊張逐步消散于腦后,準備好的PPT跟資料就像平時談話般自然流暢的說出來。
02
但筱筱只是一個例子,還有些人,在來回踱步中想著事情會失敗,最后不僅失敗,是比失敗更糟糕。另一個朋友,她也總是焦慮于未發生的事,她以前還沒去面試,就覺得面試會失敗,于是總是一天接好幾個面試,以為這個不通過,還有下一個可以去試試,于是在面試前一天晚上,她總是要看各個公司的發展歷程,然后想著怎么好好“應對”,但她常常混淆了公司跟崗位之間的對應。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歷,總是糾結于還未發生的事,最后或者發生了,但是在你能力范圍內得到很好的解決,而很多時候,他并沒有發生,反而往更好的方向進行了。當然也有軌跡走偏了然后處理不了的。
03
你覺得這場比賽會搞砸,最后真的搞砸了;你覺得這次考試會失利,結果真的失利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墨菲定律。194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空軍基地的工程師在進行碰撞實驗時發現了墨菲定律。
后來,大家發現該定律無處不在。我們總以為結果會不盡人意的時候,結果總是偏偏真的不盡人意,于是有些人怕結果不盡人意,就不去做,但真的什么都不做的時候,結果除了變得更糟糕并沒有得到轉折。
04
墨菲定律講的,一般都是指未發生的事情總是在你的焦慮中最后真的變得更差。要說沒道理嗎?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你對未發生的事焦慮,糾結,擰巴,于是就會幻想各種搞砸的場面,但你本意是想把事情做得完美無誤,所以你也會想各種完美的情形。最后事情達不到你群想象的完美,自然就會大打折扣,讓你覺得真的把事情搞砸了。
墨菲定律的出現,并不是要讓我們知道事情在我們的預想內愈演愈烈是常態。而是要我們知道,在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各種焦慮糾結擔憂是毫無意義的,你可以模擬失敗或突發事件然后進行各種方案123,但你不能總是停留在來回踱步的焦慮而不去想辦法,而不去把事情的原本做好。
做好這件事本來該做的,盡了你所有能盡的力,然后接下來你該做得就是悠然自得的等待這件事的到來,縱使失敗,但我們盡力了便無憾了,也能知道自己下一次應該怎么調整。而倘若事情順利,我們也可以問心無愧的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