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讀完《自己培養自己》這本書,我的內心仿佛被一股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所觸動。作為一名教齡僅2年的小學語文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還只是初學者,而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讓我更加明白了自我成長對于一名教師的重要性。
? ? ? 書中那句“自己培養自己,是教師一生不變的修行”,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它不僅僅是一句話,更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生活態度。在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中,我有時會感到迷茫和疲憊,面對孩子們各式各樣的問題和期待,我偶爾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份神圣的職業。但《自己培養自己》告訴我,每一位優秀的教師,都是在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中成長起來的。
? ? ? 李鎮西老師對“兒童視角”的強調,也讓我感觸頗深。他告訴我們,要用孩子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孩子的心靈去感受世界。這讓我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不能僅僅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審視孩子們的行為和思想,更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判他們,不能做一個只是給出答案的老師。我應該更加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差異,更加關注他們的內心需求和情感體驗,做一個愿意傾聽、愿意陪伴孩子們一起尋找解決方法的伙伴。
? ? ? 我深知,作為一名教師,我的成長之路還很長。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深邃的思考,去探尋教育的真諦,去踐行教育的使命,去成就學生的未來。
摘抄
1.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是:“樸素最美關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當好老師。”
2.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那個讓自己驚訝的“我”
3.以更加自覺的民主情懷和人文眼光帶班上課
4.干干凈凈地做人,簡簡單單地教書
5.內心的寧靜可以抵御外在的任何風暴
6.“4+1模式”——“四個不停”加“一片愛心”。所謂“四個不停”,即不停地實踐,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
7.任何人的成長,都是一種自覺選擇、自我培養和自我發展。
8.人才是生長出來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
9.只有最樸素最寧靜的田園,才能長出最肥美的莊稼。
10.讓理想自由高揚,讓心靈自由綻放,讓個性自由舒展,讓思想自由飛翔。
11.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
12.“帶著鎖鏈跳舞”
13.但畢竟是經過“過濾”的——“過濾”了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瑣碎的喜怒哀樂,比如我有時“茶不思飯不想”的郁悶、“拍桌子打板凳”的煩躁、“灰溜溜”的沮喪和“氣不打一處來”的惱羞成怒等等。
14.刻意的拒絕和刻意的追求,都證明你太在意了。一切順其自然。
15.其實“名人”也好,“專家”也好,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結果,并不是功利般“孜孜以求”的成果。當我們懷著浮躁的心去計較每一次得失,過于在乎自己是不是“名師”,到頭來可能什么都會失去——這叫“多情總被無情惱”。相反,什么都別去想,只要守住自己樸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個日子,呵護每一個孩子,歲月總會給我們以豐厚的饋贈——這是“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
16.教育的艱辛和教育的快樂是融為一體的。
17.既然是自己的選擇,你在享受的同時,也要承受。
18.寫作,它與實踐相隨,與閱讀同行,與思考為伴。換言之,實踐是它的源泉,閱讀是它的基礎,思考是它的靈魂。
19.立言布道。傳經送寶
20.幸福比優秀重要
21.樸素的行動,執著的追求,堅守的姿態,成長的足跡……就是最好的“解釋”。
22.文似看山不喜平
23.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有強烈的教育意識,否則是失職;但“教育意識”的體現卻一定要潤物無聲,講故事最能自然而然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愿每一位班主任都成為講故事的高手。
24.我曾經對“什么是好的教育”有過通俗的解說,就是“既有意義又有意思”。
25.順著這個邏輯,我對“什么是好課”也有過通俗的理解,就是“有效”加“有趣”。
26.只有尊重能夠培養尊重,只有平等能夠造就平等,只有自由能夠放飛自由。
27.學好語文就三點:多讀(盡可能多地接觸語言材料)、多寫(盡可能多地實踐語言技能)、多背(盡可能多地在腦海中儲備祖國燦爛的古典詩文),在不斷地熏陶、感染、領悟中,形成對語言的敏感(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語感”)。
28.我說“半文盲”,在一點都不夸張,包括我,盡管我是所謂的“博士”,但我哪敢說自己是“博學之士”?我中小學正值“文革”時期,哪有什么文化積淀呢?有人說我“虛心”,不,我是“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