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神筆”王鐸
王羲之在書法領域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如果說誰的書法作品可以和他相提并論,那應該是莫大的榮譽了,而今天我們要說的王鐸不但與其并駕齊驅,甚至有超過“書圣”之勢。
康有為曾說王鐸的書法:“筆鼓宕而勢峻密,真元明之后勁。”當代書法大家啟功先生講:“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提醒小伙伴們文末有高清大圖哦,一飽眼福吧。
王鐸,字覺斯,明末清初人,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在當時與董其昌齊名,素有“南董北王”之稱。
王鐸博學多才,雅好詩文,書法作品又筆力極其雄健,長于布白,楷、行、隸、草無一不通,他的筆墨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
“后王勝先王”
有意思的是,王鐸的書法可謂“墻里不香墻外香”,雖說在明清交際之時,王鐸已有盛名,但真正將他推上神壇到的卻是日本人。相傳,王鐸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捧著他的書卷愛不釋手,自此在當時的東瀛衍發成一派專門模仿王鐸書法的,稱為“明清調”。
由于長期受華夏文明熏陶,小日本對書法作品還是剖有研究的,他們將王羲之和王鐸劃為第一流的書法家,并各自稱之為“先王”和“后王”,在幾經權衡比較之后,得出了一個在我們眼中有些駭人聽聞的結論:“后王勝先王”。
“神筆”美名
王鐸18歲中舉,20歲中進士,21歲入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少年得志也造就了王鐸桀驁不馴,心比天高的性格。明末時江南及其富庶,眾多詩書傳家的文人墨客喜歡在家中掛匾額,并上書“江南才子”,唯有王鐸家門口懸匾上書“才壓江南”,如此心氣可見一斑。
民間傳說王鐸入閣拜相之后,崇禎帝想請他寫一幅“天下太平”的匾額。在楷書巨匾掛上大殿后,眾人都齊聲夸贊,突然間一個小太監發現匾額上的“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這才抬頭細審,果然是如此。
正當大家面面相覷,不知所措的時候,只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大筆,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了“大”字下方,寫成了一個灑脫遒勁的“太”字。崇禎皇帝也不禁為之贊嘆,稱贊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
自此,“神筆王鐸”的大名傳遍天下。
明末貳臣
王鐸在藝術上的造詣廣為人知,但是他本人的品行,卻在當時為很多人所不齒。
王鐸在清順治二年(1645年)以禮部尚書之高位降清,在古人的理念中自然是“大節有虧”,無法原諒。受此牽連,他的書畫作品在當時也漸漸地被許多人摒棄。
雖然,古往今來也有許多粉絲為王鐸開脫,但畢竟是虧欠恩待自己的大明王朝一死,作為貳臣,王鐸不僅有著強烈的負疚感,還一直承受著外界不絕于耳的嚴厲指責。朝代更迭之際,許多像王鐸一樣保全生命的大明遺臣,都被那種愧疚與負罪感,伴隨著生命的最后幾年。
在時人的描述中,曾記載王鐸入清之后“至為頹廢,似只求速死者。”他自己在《古怨》一詩中,還曾寫道:“命在復何語,恩深感慨長。”
斯人遠去,只留墨寶傳于后人。
本文最后,拂去歷史的塵埃,小伙伴們一起欣賞一下王鐸的書法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