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起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時,同時埋葬的,還有趙國的國運。
在這場后世稱為長平之戰的慘敗中,世人大多譴責趙國國君的昏庸,趙括的自負,乃至于創造了“紙上談兵”這個莫須有的成語——要知道,在戰國時期,紙還是一種稀罕的東西。但,歷史真的是我們熟悉的那樣嗎?一個國家僅僅只是毀于一個人的決定?歷史究竟是一個人一念間的偶然還是邏輯上的必然?當我們把歷史的碎片拼在一起的時候,呈現給我們的,又究竟會是什么呢?
長平之戰的起點是趙國吞下上黨郡。上黨郡原本屬于韓國,在秦國擊敗韓國后,上黨郡原本應當是秦國的果實。但是,在割地之前,韓國卻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而當時與秦國交好的趙國,居然接受了——為了一個上黨郡,和叫好多年的秦國公然撕破臉。
究其原因,僅僅是因為趙國國君的目光短淺和貪心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上黨郡的位置。上黨地區位于山西東南部,主要指今天的長治市,它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俯瞰著趙國的國土。失去了他,趙國就失去了國家的門戶,失去了國家的安全,特別是當上黨郡在強大的秦國手中。
我已經能夠想象出來,趙國國君和群臣的瑟瑟發抖,對于他們來說,上黨郡必須拿下!
現在回來想想,韓國為什么要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或者,韓國真的提出過“獻出”上黨郡嗎?
韓國獻出上黨郡的原因,或許是想把秦國這個禍水引向趙國,以獲得喘息的機會,以圖收回領土。但是,當時韓國已經被秦國擊垮了,滅亡是遲早的事情。對于鄰居來說,他就是砧板上的一塊肥肉,任人宰割。禍水東引與否,都無法改變韓國的命運。所以,真相是趙國搶奪了韓國的上黨郡。
這是赤裸裸的搶劫!
那么,為了上黨郡,撕裂和秦國的友誼值得嗎?或者說,趙國和秦國之間存在友誼嗎?
十九世紀的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過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趙國和秦國的友誼,必然是建立在利益至上的,那么,這個利益是什么呢?
利益的基石是楚國。
秦國伐楚的時候,趙國還不是一個一流的強國,他需要時間變得強大;但同時,他也不是一個弱國,如果愿意的話,他可以偷襲空虛的秦國,所以,秦國需要一個穩定的后方。而弱小的韓國,剛剛好這份友誼的禮物。
這不是友好宣言,這是為期20年的停戰協議!
趙國都不傻,趙國也不會相信友誼。即便曾經相信過,當秦國進攻交好的楚國時,那層信任,恐怕也早已褪去,取代他的,將會是冰冷的恐懼。
既然早晚要打,對作為弱國的趙國來說,問題只剩下兩個個:什么時候打?我手上有多少籌碼?
首先,什么時候打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問題。誠然,結盟之初,趙國的國力不足以應對秦國與周圍國家,但是,這并不是說晚打就對趙國有好處。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國會變得強大,但是秦國會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最好的時機,不是越晚。那什么時機才是最好的時機呢?首先戰爭早晚會爆發,其次這場戰爭將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之戰,是拼盡國力之戰。所以,戰爭的時機,必然與國力有關。所以,最好的時機,就是趙國與秦國的國力差最小的時候。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什么時候才是兩國國力差最小的時候。
首先,秦國的國力一定,短時間內不會變化;其次,秦國會擴張,會征服更廣闊的土地;最后,剛剛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還不是國力的一部分,反而是國家的負擔,需要士兵,官員去鎮守,去管理。所以,剛剛擴張的秦國,看起來是龐大的,實際上卻是一個虛弱的胖子。
所以,時機就在秦國征楚之后!
時光荏苒,本朝太祖于69年曾言:早打,大打,打核戰爭。今世之人,佩服其魄力者甚多,怨其好戰者亦多,然皆未明其詣。當是時,布拉格之春,蘇修之兵力甚多,于東歐鎮壓之兵亦多;其次,中蘇之勢雖惡,猶未同水火,有戰,亦未至滅國之戰;再者,外有美帝強援,若戰,勝負猶未可知。故曰:早打,大打,打核戰爭,實為趁人之危,兵行險路也。據天時,求人和,以不畏戰,方能不戰。
追思趙國,與紅朝的區別,只差一個不接壤的美帝!
所以,當秦國剛剛結束對楚國的征戰時,趙國,準備動手了。
既然動手了,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手上有多少籌碼。
首先是國力問題。剛剛結束楚國戰線的秦國盡管氣喘吁吁,但是仍然很強大,猶在趙國之上。其次是地利,如果上黨郡落入秦國之手,那么秦國就能俯瞰趙國,那時即便趙國想要動手,進攻高地,消耗很大,而且秦國的兵員,補給還在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那時形勢將極為兇險。而拿下上黨郡,進可待楚地暴亂,秦國分兵鎮壓之時進攻,退可據守一方,實在是上上策。所以,上黨郡必須拿下。最后是人和,如果秦國要在上黨郡打的話,那么常規來說,必然要從楚地調兵,即便從本國調兵,路途遙遠,對方是疲憊之師,而我方是精銳之師,以現有兵力估計,數量對等,如若一戰,趙軍可勝。
所以,在目送趙國一流將領廉頗率兵進軍上黨郡的時候,在趙國國君心中,勝利的把握,至少七八成。
趙國必勝,只要兵力對等!
只要兵力對等。
秦國也知道,丟失了上黨郡,自己就時時刻刻處在趙國的威脅之中。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如果要戰,戰則必勝;如若不勝,不僅之前占領的土地要如數吐出來,自己亦危如累卵!
必須勝利,不管用什么辦法!
所以,對于趙國進軍上黨郡,秦國的反應是強烈的:立刻發兵50萬進軍上黨郡。而這,幾乎是秦國的極限,也是超過趙國想象的極限。
一場血雨腥風。廉頗的一次決斷。
50萬對20萬,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死戰到底,勝算渺茫,即便勝利,也是殘勝,秦國的攻勢可以化解,其他國家的呢?趙國不像秦國,有山川之險,可以放手一搏。
既然不能硬戰,只能智取。
50萬人的補給是龐大的,維持這樣一支軍隊遲早會拖垮秦國。只要補給收緊,秦國自然退兵,到時候只要秦軍一出差錯,便可追擊,擊垮敵軍。而加劇補給難度的辦法,就是讓秦軍拉長戰線。
所以,廉頗選擇了撤退,固守,準備拖垮秦國。
二戰時,蘇聯也采用了相同的戰略,讓冬將軍摧毀了德國的補給線,讓敵人在最苦難的情況下進攻。
可惜,趙國不是蘇聯。因為蘇聯的背后,站著一個源源不斷輸送補給的美國。
補給緊缺的,不止有秦國。趙國也面臨著極大的壓力。雙方都互相繃著,誰先破產誰先輸,輸的人失去一切,贏家通吃。
平靜之下,暗潮涌動。
最先坐不住的是趙王。國力實在是差太遠了,再這么下去,糧食根本不夠,到時候,外患未除,內患又起,國將不國。而秦國,雖然比趙國略微好一點,但還是有極大的壓力。如果趙國堅守不出,即便秦國動用舉國之力,也不能吃下趙國,恐怕還要被反殺。為今之計,只有跳動趙王主動出擊。
就這樣,秦國不斷挑釁趙國,而趙國則數著自己的余糧,像一只老烏龜一樣沉住氣。終于,趙王憋不住了,下決心一波推吧。
于是,長平之戰登場了。
對于趙王來說,既然要打,就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兵源,二是將領。增兵的數量,以現有的秦軍數量為目標進行計算,而將領,必須是一個愿意冒險一戰的將領。最終,趙王選擇了趙括。
趙括是一個正確的將領,但不是一個超一流的將領,如果是普通戰爭,面對平庸的對手,趙括有很大機會能夠取勝。但是面對白起這種超一流的將領,又肩負起必須進攻的責任,那勝利就變得艱難了。
尤其是在不知道對方將領是白起的情況下。
當然,趙國不知道的事情還有,為了贏下這關乎國運的一戰,秦王已經決定,把秦國的國力使用到極限。他又征發士兵民夫,投入到這個絞肉機中。
對雙方來說,這一戰,只能勝!
我不知道趙括出征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是興奮,還是害怕,還是茫然。
不論他當時的心情如何,戰爭的結局都不會改變。他還是會失敗,白起還是會坑殺投降的趙軍,趙國還是會走向衰亡。
剩下的問題是,白起為什么要屠殺。
其實原因很現實,很殘酷。因為沒有糧食了。負擔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已經是秦國的極限了,秦國已經無力再負擔另一支。而又不能讓這些人回歸趙國。
只能讓他們消失了。
那,為什么不吞并趙國,讓這些人在趙國耕地呢?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秦國已經快累趴了,而趙國猶有可戰之力,縱使能吞下趙國,也無法管理好趙國,反而會把自己撐死。
而經歷此戰,趙國實際上已經死去了。
大勢已定。
弱國,是永遠無法單獨戰勝強國的;精明如斯,最終還是功虧一簣。要贏,還是要靠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