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寫作中怎么比較
作者:樊榮強(呆萌寫作首席導師)
7.4.1 ?同比與異比
所謂同比,指的是同類比較,即采用相同類別的事物進行比較。比如:人與人比,地區與地區比,國家與國家比,民族與民族比;還有如:同類產品比較、同類技術比較、同類課程比較、同類事件比較、同類現象比較、同類方法比較。下面是一段網上流傳的貼子《富人與窮人》,就是典型的同類比較,雖然觀點不一定正確,但也相當說明問題。
富人愛創業;窮人愛打工。
富人有投資意識;窮人則無。
富人看趨勢做事;窮人看結果做事。
富人做事雷厲風行;窮人優柔寡斷。
富人有博大的心胸;窮人心胸狹窄。
富人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窮人期待不勞而獲。
富人做事前先看積極和光明;窮人光看消極和失敗的一面。
富人不安分,有賺錢的野心;窮人吃飽、喝足、安逸“OK”。
富人字典里沒有“不可能”;窮人字典里常常是“不可能”。
富人生活節儉,常被人認為吝嗇;窮人大方,卻常一貧如洗。
富人熱愛工作,工作并快樂著;窮人則熱愛休息,工作并痛苦著。
富人喜歡與人合作,為了壯大力量;窮人怕合作,怕吃眼前虧。
富人知道財富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窮人渴望一夜暴富(如六合彩或內地的各種彩票)。
富人眼光遠大,因此不會計較眼前一點得失;窮人目光短淺,斤斤計較眼前得失。
富人有感染力、有激情、精神抖擻;窮人大部分連自己都感染不了——世界末日。
富人做事珍惜時間,總覺時間不夠用——創造財富;窮人總覺得時間富余,無所事事。
富人做事有永不服輸的精神;窮人做事遇到挫敗就放棄,很多窮人還沒有做事就失敗了。
富人從不覺得自己富,因為看到比自己更富的人,所以很謙虛;窮人稍一有錢就覺得是富人,于是趾高氣昂。
所謂異比,就是異類比較,用不同類別的東西進行比較。不同類別的東西可以比較嗎?當然可以。一般情況下,不同類的東西不太具有可比性,但我們不做總體比較,而只是做部分比較是可以的。比如:我們可以拿人與狗比嗅覺,拿人與電腦比下象棋,拿電腦跟算盤比計算速度,拿紙質圖書與電子書比較……這樣的比較,不僅能夠極大地開拓人的思路,也能夠充分地說明事物的特征與價值。下面這篇文章《人機世紀大戰》所講的,不僅是人與機器人的比較,而且是人與機器人的比賽。
人機世紀大戰是指2016年由谷歌公司研造的人工智能系統阿爾法圍棋,挑戰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根據日程安排,5盤棋將分別于3月9日、10日、12日、13日和15日舉行,即使一方率先取得3勝,也會下滿5盤。
圍棋人機大戰,源于2016年1月27日英國《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稱,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統阿爾法圍棋(AlphaGo)2015年10月份以5比0的戰績完勝歐洲冠軍、職業圍棋二段樊麾,這是人類歷史上,圍棋人工智能(AI)第一次在公平比賽中戰勝職業圍棋手。
棋類游戲一直被視為頂級人類智力的試金石。人工智能與人類棋手的對抗一直在上演,此前在三子棋、跳棋和國際象棋等棋類上,計算機程序都曾打敗過人類。在圍棋人機大戰之前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人機大戰要數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對國際象棋人工智能程序“深藍”的國際象棋比賽。1997年,國際象棋人工智能第一次打敗頂尖的人類;2006年,人類最后一次打敗頂尖的國際象棋人工智能。自那時起,歐美傳統里的頂級人類智力游戲國際象棋,已經在電腦面前一敗涂地。圍棋成了人類智力游戲最后的一塊高地。
圍棋人工智能長期以來舉步維艱,頂級人工智能甚至不能打敗稍強的業余選手。這似乎也合情合理。因為要是人工智能用暴力列舉所有情況的方式,圍棋需要計算的變化數量遠遠超過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原子的數量。這一巨大的數目,足以令任何蠻力窮舉者望而卻步。而人類,可以憑借某種難以復制的算法跳過蠻力,一眼看到棋盤的本質。
后來,人工智能研究者們祭出了終極殺器——“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人工智能領域中的熱門科目,它能完成筆跡識別、面部識別、駕駛自動汽車、自然語言處理、識別聲音、分析生物信息數據等非常復雜的任務。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圍棋(AlphaGo)就是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研究開發的。
為了測試阿爾法圍棋的水平,谷歌于2016年3月份向圍棋世界冠軍、韓國頂尖棋手李世石發起挑戰。
李世石接受挑戰。令人遺憾的是,最終以阿爾法圍棋以4:1贏得這場“戰爭”。
7.4.2 ?縱比與橫比
縱比與橫比,跟同比與異比,是可以交叉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比較時,可能是同比與橫比、同比與縱比交叉進行的,因為這兩個大類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劃分的。
所謂縱比,就是縱向比較,是拿某一事物與自身過去某個時間的狀態進行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
所謂橫比,就是橫向比較,是對空間上同時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進行比較。對多種相關事物的同一層次的比較,可以了解同類事物的大小、多少、優劣,等等。
一般來說,橫向比較是指在同類事物或同一歷史時期進行的比較,而縱向比較多指從歷史的角度比較。比如說,你把中國現在跟30年前比較,那是縱向的,跟當前西方國家比較,就是橫向的。一個是歷史視角,一個是國際視野。
7.4.3 ?實比與虛比
實比即實際存在的事物之間比較,虛比即虛擬的事物之間比較,兩者結合起來,存在三種情況:一是實際存在跟實際存在的比較,二是實際存在跟假設情形比較,三是假設情形跟假設情形比較。
前面講過的“縱比與橫比”、“同比與異比”都屬于實比。第二、三種比較是較為特殊的情況,但是在思考與寫作中也是常見的。
說個故事吧。三國人物龐統,全名龐士元,人稱鳳雛先生,和臥龍諸葛亮在智謀上齊名,司馬徽曾對劉備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龐統曾經為周瑜出謀劃策,后來投奔劉備。《三國演義》六十二回講,建安212年,對于攻取西蜀,進退兩難,劉備猶豫不決之際,龐統獻上中下三計,迎來事業之高峰。
統曰:“只今便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此為上計。楊懷、高沛乃蜀中名將,各仗強兵拒守關隘;今主公佯以回荊州為名,二將聞知,必來相送;就送行處,擒而殺之,奪了關隘,先取涪城,然后卻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夜回荊州,徐圖進取:此為下計。若沉吟不去,將至大困,不可救矣。”玄德曰:“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
這段文字里面,龐統獻上上、中、下三計,讓劉備來選,其實是假設了三種方案與情形來做比較。劉備選擇中計,本在意料之中。之所以要說出另外上計和下計,只是盡謀士之責,分析形勢,為了讓劉備對比一下,正確決策,盡快決策。
因此,作為一個作者,如果你試圖讓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與建議,你也應當在文章里面舉出多種可能進行比較,并稍加引導,讀者自然容易順著你的思考前行,產生共鳴,而不會認為你是說教。
跟樊榮強老師學習寫作,請加入呆萌寫作訓練營,21天連續打卡寫作,完美蛻變。加微信18723361670(<<長按復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