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末尾,又收獲了一本好書,迫不及待的加入了必讀書單。
昨天和老公還在聊天,我問他“你覺得你現在活成了父母期待的樣子還是自己喜歡的樣子”,老公的回答和我的答案一樣,越長大我越活成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且我越來越喜歡這樣的自己。
我自認為不是一個主動的人,我的朋友不多但都有著深厚的情意。我們可能許久沒有聯絡,但是我覺得絲毫的沒有影響,再次見面情感依舊。因為我認為,如果因為不聯系,情感就減淡,那么這份友誼也是不牢固的。正因為此,我能忍受獨處的孤獨,在單位如果同組的人湊不起來,我都會選擇自己飯桌吃飯,可能對有些人來說,受不了沒有飯搭子的感覺,我卻覺得自己吃飯很自在。我的這種狀態就像書中講的主動孤獨,我沒有自我封閉跟每個人都沒有建立連接,一旦有同事和我一起相處,也會聊得很愉快,但是我更喜歡自己安靜相處的那個狀態,不被他人打擾的感覺。
家人有時候會關心我,為什么在單位不找一個知心的朋友或者知己呢?我想說單位的人際關系復雜,我可能還沒有找到那個真正跟我同頻的人吧!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是為什么有些人犧牲那么多,依然不被認同?有的父母為孩子做了很多,但是孩子依然不領情甚至厭惡,其實都是父母在自我感動,他們覺得他們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他們為人父母的任務已經完成,從來沒有問過自己的孩子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就像給孩子喂飯,一定要讓孩子把碗里的飯都吃掉才覺得安心,從來沒有想過問問孩子吃飽了沒有或者究竟喜不喜歡吃。這就是為什么只有孩子會挑食,因為大人負責做飯,他們先挑了一遍了。
明白這一點還是很虐心的,明明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那么多,犧牲了那么多,到頭來只落得自我感動的下場,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是事實。平時我們都住在孩子的爺爺奶奶家,周五晚上會回到自己的家,我一到家會開啟清潔機器人模式,嫌東嫌西,嫌棄孩子到處亂扔的玩具,嫌棄老公衣服不放到相應的位置或者不幫我歸置拿回來物品。這件事情就很值得尋味,如果我自己回到家或者只有我和孩子回到家,我的情緒化會明顯減弱,只會默默得收拾完。但是老公一在家里,我就會變得情緒化,我可能就是想讓另一半看看,你看我為了這個家做了這么多貢獻。然而,老公和孩子看到發飆的我會想法設法遠離現場,殊不知我可能只是需要一句認可的話語“我們都覺得你最重要”。
此外,我還會想到自己對孩子的抱怨,“媽媽為你付出那么多,花那么多錢,騰出自己的時間陪你上輔導班,你還不愿意去”或者“媽媽為你付出那么多,不去工作陪著你,你還不好好學習”,我們都沒有好好問問孩子他究竟喜不喜歡,或者我們不陪孩子的時候有沒有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只有剖析好自己與自己的關系,才能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很多時候我們一股腦的推給外部世界,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和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