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一篇頗符合我胃口的文章,名稱較雞湯《學霸們是如何高效率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知乎的答主葉倩倩給出了一個較為理工科的答案,下面是答案原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60512/answer/225364963。
答主給出了兩個簡單易懂,清新脫俗的兩條原則:
1、吃飯睡覺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2、勞逸結合比持續學習更有效。
瞧,簡直簡單可以應用到任何人,任何領域,任何學科,甚至任何活動,但是就是這么簡單兩條原則,相信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忙到一定程度,湊合定個外賣;碰到甲方爸爸催的急了,就來個通宵;碰到領導盯的緊了,一上午一動不動,而一旦領導出個差,那就放飛自我,一上午抱著手機傻笑……而一回家那就完全癱瘓,葛優躺都不足以形容那種銷魂的姿勢。
但是我們來看下葉倩倩答主的晚間時間是怎么安排的:
19:30—20:00 ?練琴;20:00—20:45 ?閱讀;20:45—21:00 ?冥想;21:00—21:45 ?閱讀;21:45—22:00 ?吃水果;22:00—22:45閱讀;22:45—23:00 ?冥想;23:00—23:45 ?閱讀;23:45—24:00 ?洗漱。
晚間整整有四個小時是在持續性的閱讀、學習,我不知道答主是做什么工作,但是我相信她一定會在其所擅長的領域內有一定的建樹,有如此意志力,有如此時間管理能力,任何事情都可以在時間的流淌中迎刃而解。
我是喜歡“剛剛好”的那種人。叫個滴滴,我會計算好下樓時間和司機掉頭的時間,保證我下樓走到門口的時候剛剛是司機掉頭完,拉開車門就可以直接出發;乘坐地鐵會記住幾號車門距離樓梯口最近,保證一出地鐵門就可以換乘;工作時也一樣,喜歡在認真工作的同時能有一件浪費時間但是必須去做的事情同時進行著,比如打印,將打印程序啟動,然后去做其他事情,最好做完時打印也剛好完成,別提有多舒爽。
我將我自己歸結為“時間上的強迫癥”,但同時也是“時間上的偷懶者”,我力爭在同一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但爭取的時間卻沒有被有效利用,全在微博微信中刷刷而逝。因此,如何成為“時間的管理者”才是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