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篇的話題。
哈佛的研究發現,好的人際關系會讓人感覺幸福,并且有助于延年益壽。那么為什么還有人不愛與人交往呢?
真的不愛交往嗎?以我自己為例,更多的是不會?;仡欁约旱某砷L經歷,發現與父母的溝通交流是少之又少。隨著工作之后,因為對心理學有了興趣,閱讀了一些相關書籍和在工作中,接觸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后,發現不善于溝通的家庭還是較多的。
中國的傳統教育注重長幼有序,強調家長的權威。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往往是單向的命令要求多,彼此互相傾聽交流的少。教育方面,家長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而關于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如何,則在意的并不多。(隨著對教育的重視和育兒理念的更新,這個現象有了一些改善,家長的重視程度提高了,不過言傳身教方面則跟上的不多)加上學校教育,注重智力發展方面的知識技能,德育方面雖然宣傳良好行為,但是養成行為習慣方面,則需要孩子花時間去領悟成長,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幾節課說說就好的。
對于一個未成年的人來說,家庭和學校是其學習和訓練的最重要場所所在,可是,父母沒有表率,學校又沒時間重點培養,因此那些本不擅長人際交往的孩子,就越不會,漸漸陷入一種非良性的循環之中。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童年期的客體關系沒有發展好,影響到了成年之后的關系發展。不過,凡事沒有絕對的,早期在原生家庭中沒有獲得技能的孩子,并不等于未來只能是一個不會人際關系的人。人,是非常擅長學習的一種動物。在未來的發展中,只要有所覺察和努力,還是可以學會與人相處的技能的。至于如何提高,不同的個體各有自己適應和不適應的方法,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