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其中以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軍。這三支義軍最為強大,但當時他們都活動在中原一帶,而嶺南這個由五嶺阻隔的百越之地,因山高嶺峻的阻隔,“山高皇帝遠”,中原王朝在這里的管控力較弱,恰逢隋末社會動蕩,朝廷對此地更是鞭長莫及,此時便有人新生割據的念頭,此人便是隋朝左武衛大將軍,馮盎。
? ? ? 馮盎雖然占據嶺南,但并沒有像秦末趙佗一樣割據嶺南,稱王一方,公然和漢朝對立。而是放下心來治理嶺南等待中原王朝的招安。
? ? ? ?馮盎少年時很有謀略,英勇善戰。不久馮盎便以祖輩功勛而受任宋康縣的縣令。雖然仕途起步是個小小的縣令,但是就當時來說已經很不錯了。官二代果然與眾不同。
? ? ? ?開皇十年,番禺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嶺南地區各族首領多起兵響應他,于是王仲宣率軍包圍廣州。馮盎的祖母冼夫人派其孫子馮暄(馮盎之兄)率軍救援廣州,馮暄一向與叛軍將領陳佛智友善,于是故意逗留不進。冼夫人得知后十分憤怒,就派人到軍中逮捕馮暄,另派馮盎率軍討伐陳佛智,馮盎擊敗叛軍,將陳佛智斬首。馮盎率軍進至南海,與隋朝大將軍鹿愿的部隊會合,然后與廣州守將慕容三藏合兵攻打王仲宣,王仲宣的部隊潰敗,因此廣州得以保全。隋文帝因馮盎平叛有功,任命他為高州刺史。后來跟隨隋煬帝楊廣出征遼東,因功升任左武衛大將軍。
? ? ? ?或許是上天的眷顧吧,馮盎發跡的時候到來了,義寧二年,馮盎在左武衛大將軍任上當的好好的突然傳來隋煬帝在江都被縊弒,馮盎為自保連夜趕回嶺南,集聚民眾,自任首領,不久便在嶺南統率部眾五萬人。
? ? ? ?唐朝武德三年,廣州、新州的賊帥高法澄、冼寶徹殺死原隋朝官吏,占據二州,歸附于林士弘。馮盎率軍打敗他們。不久,洗寶徹的侄子沈智臣重新在新州集聚軍眾,自稱首領,與馮盎對抗。馮盎率軍進討,兩軍剛交鋒,馮盎就脫下頭盔大聲喊道:“你們認識我嗎?”敵方軍眾大多扔下武器,脫下戰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者的隊伍因而潰散。馮盎活捉洗寶徹、洗智臣等人,于是占據廣州、蒼梧、朱崖的地盤,自稱總管。
? ? ? ?這時候,有人勸馮盎說:“隋朝已是末世,分崩離析、時局動蕩,國內大亂;唐王雖然應運而生,但他的影響、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嶺南、百越之地尚無所歸屬。明公攻克平定二十個州,占地方圓數千里,豈是漢代趙佗的九郡能相比?現今名份還未確定,請加‘南越王’名號。”
? ? ? 而馮盎卻說:“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經五代,州郡長官所轄之地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間的富貴,像我這樣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擔不起重擔,使先人蒙受恥辱,怎么敢效法趙佗自己稱王一方呢?”之后馮盎因治理有方,嶺南局勢穩定,成為南方難得的安寧之地。
? ? ? 武德五年,馮盎見中原大勢已成定局,見好就收接受唐朝名將領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順唐朝。被封吳國公,兒子被任為一方刺史。貞觀二十年,馮盎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